岁末年初,企业和管理者都开始忙着制定年度目标了。
但是,一年一度的这个话题,对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又像是“鸡肋”。如果不制定个什么目标,觉得自己工作太“low”;但制定目标吧,费时费力,别人不知信不信,其实自己都不信。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对目标达成没信心,对措施计划是否有效没信心,更何况常常计划不如变化快。
另外,很多企业是这样的,年初轰轰烈烈定目标,年中悄然无息忘目标,年末匆匆忙忙找目标。
总之,很多管理者认为,制定目标,没啥用。
但真的没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目标的企业和管理者,其实就好比是茫茫商海中漂浮的船,顺风跑起来觉得挺爽,但是回头一望,离目的港越来越远。
那么,大家该怎样进行目标制定与管理呢?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目标管理的“疑难杂症”,并给出一些改善对策。
一、 症状:上级下达,下属不接
对策:目标制定的DIY模式
很多企业的目标是由上级下达的,下属缺乏对目标的认同。
很多下属分析认为,“接不接”目标是态度问题,“干成干不成”是能力问题,为了避免与上级冲突,就“阳奉阴违”,表面接受目标,实际抵触。
对策:
1、目标制定要遵循目标“认同度”原则。
就是保证目标承担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充分理解并认同这个目标,对目标实现有信心。否则,目标就不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而是企业或上级的目标。
2、如何让大家认同目标呢?
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
一是员工参与制定目标(DIY模式),理解目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二是团队协同,不是“孤军奋战”,增强大家对高目标的信心。
三是资源匹配,无论是目标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还是能力、激励等方面,都充分保障。
二、 症状:目标模糊,不明确
对策:SMART原则五步曲
目前,很多企业制定目标,更像是工作思路的描述,比如“提高质量”;或者是决心,比如“增强员工责任心”;除了利润、销售额等财务经营类的目标外,非财务类的工作目标,比如,管理或人员成长等方面的目标,却难以明确和量化描述,比如,改善基层管理,提高个人能力,等等,都是不明确的。
对策:
明确目标的SMART原则标准,并有效的制定出来。
1、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S是具体的,M可衡量的,A可达到,R相关的,T时间限制的。
2、实现SMART原则的有效路径,让目标更“明确”。
通过下面五个步骤,:
第一步,把对于某项工作的“想法”,写出来,比如“改善基层管理”。
第二步,把产生想法的“起心动念”找出来——想想当初为什么计划“改善基层管理”,是为了解决过去基层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基层人员不稳定,违章作业频繁)?还是期待提高基层管理水平(比如,班组推行5S管理等等)?把这些问题或期待,描述成为“一句话”。
第三步,把这些“话”,用大家都能够“看懂”的规范词语(目标词)“定义”下来,也就是用一些词语(名词/动名词)来把“这句话”概括表达出来。比如“人员流失率”、“违章项次”、“5S管理验收评级”。
第四步,规范定义这些“目标词”,一般用专用词描述,或用计算公式表达,比如,月度员工流失率=(月度被动离职人数/月度在岗平均人数)*100%;违章项次——班组违章的项目数量。
第五步,确定目标完成的标准和时间周期。
目标分解表
想法 起心动念 目标词 定义目标 目标值 完成时间
改善管理 人员不稳定 月度员工流失率 (被动离职人数/在岗平均人数)*100% 小于10% 5底月前
三、 症状:目标贪多求大,常落空
对策:聚焦1-5个关键目标
很多企业和管理者,常常希望制定更多的目标,更高的目标,而实际结果却差强人意。
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各级管理者层层加码,而基层的能力和资源本来是越来越缺,但承担目标标准却越来越高,出现目标与执行匹配冲突。
二是企业决策者或管理者“美好愿望“的心理诱导。从人的心理角度看,人们喜欢制定超过自己能力的目标,满足让自己变的更好的一种愿望(目标一制定,好像就实现了一半的“感觉“)。
三是管理者之间“面子PK”问题。很多管理者为了讨好上级,或者为了显示超越平级的优越感,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倾向于制定更高的目标。
对策:
1、聚焦关键目标(20/80法则)
每个岗位的目标有很多,但是关键目标一般不会超过5项。
这5项关键目标以外的目标,都是这5项目标的分项目标。比如,新产品销售目标是销售总目标的一部分;或者分项目标是支撑关键目标的过程目标,比如,客户拜访频次目标是销售总目标的过程措施目标。
2、 关键目标的标准:岗位80%权重工作+关键结果
四、 症状:目标分解“孤岛”模式,各自为政
对策:“网络式”目标分解法
企业目标制定中,常常采用“伞型”分解模式,也就是“总目标(自上)-分目标(而下)-汇总目标(自下而上)”的模式。
在公布公司总体目标后,各部门分别根据公司整体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目标。这样会导致各部门的目标分解,只是站在本部门角度思考,不了解其他部门目标、信息的情况下,“闭门造车“,导致部门目标之间缺乏支撑。
另外,为保证本部门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大家倾向于对其他部门提出“更苛刻”的要求,进而降低本部门实现目标的难度。
对策:
1、我们需要“网络式”目标分解模式,纵向垂直+横向水平。
2、“纵向垂直”是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对公司各级目标“整体垂直分解”。
3、“横向水平”是聚焦分别在平衡计分卡四个纬度中,同一纬度层次内的“局部水平分解”。
4、网络式目标分解法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根据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运营、人员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目标分解,这样就会打破部门责任分工的概念,公司“一体化”思考目标。
第二步,分别就四个维度中“逻辑关系”,浮现初级目标,并进行细化分解。
第三步,根据目标值大小的逻辑核算,明确各目标项目的目标值。
第四步,根据岗位职责分工,明确目标责任和目标团队(具有协作支持关系的相关方组成的)。
第五步,目标分类(按照责任人/管理层级)汇总,形成每个岗位和团队的“目标管理卡”。
第六步,全公司公布目标卡。
五、 症状:目标考核“博弈困境”
对策:三级目标法+目标增量激励法
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目标转换为考核指标的方法(MBO/KPI联动)进行绩效考核。
考核激励又采用标准绩效工资(如,年薪/月薪中的一定比例等),按照目标达成率兑现绩效奖励。
这样,就出现一个绩效奖励的“博弈变量”,如果目标值定的高,绩效达成率就低。因此,目标承担者一般都会努力与上级“谈判”,以期降低个人目标(目标数量或目标值大小),提高个人绩效奖励兑现比例。
另外,如果企业或上级“强硬”下达“高目标”,各级管理者就会提出各种困难和问题,一方面给上级“打个预防针”,“目标太高,可能完不成,你别怪我啊!”。另一方面,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的资源(人财物等),至于资源是否有用先不管,资源浪费问题就比较大。
对策:
1、采用“三级目标法”。
所谓“三级目标法”,就是建立从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的目标:
第一级,基准目标,设置与历史同比一致或与个人能力匹配的目标;
第二级,提升目标,与历史同比有一定的增长的目标;
第三极,挑战目标,就是大大超越历史同比或个人现有能力水平的目标。
2、考核激励采用“目标增量激励法”。
目标增量激励法,就是将三级目标实现的结果,与绩效奖励挂钩,完成不同的等级的目标,对应不同的奖励标准,遵循的“多贡献,多回报”的原则。
六、 症状:目标制定与执行“两张皮”
对策:瓶颈突破“倒推法”
年度或月度目标的制定一旦完成,很多管理者就将其“束之高阁”。
他们通常会重新陷入“日常事务导向的盲、茫、忙”之中,缺乏对目标的关注。
目标执行的“两张皮”,主要有二方面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措施支撑目标的实现。制定的措施,通常都是过去经验的罗列,或者是工作流程,或者是胡子眉毛一起抓,缺乏对目标关键环节的分析,措施缺乏针对性。
二是执行措施不坚决。措施计划含糊其辞,时间节点控制不严格,结果标准不明确,导致执行效果差。
对策:
采用瓶颈突破“倒推法”,就是识别出每个目标实现的“瓶颈”,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突破。而其他措施工作,都服从于突破瓶颈措施,按照瓶颈措施倒推出其他措施。
具体步骤:
第一步,需要明确目标标准;
第二步,分析目标工作内容,对过去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复盘”;
第三步,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瓶颈”问题;
第四步,协调核心资源,制定有效突破“瓶颈”问题的措施;
第五步,分析关键能力,建立目标协同行动小组,包括能力互补和上下级目标伙伴关系,避免员工的孤军奋战;
第六步,建立执行预警机制,主要是围绕目标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关键点”/核心资源的“效用”等方面,设立监控指标和检测手段,周期性检查反思,重大问题快速对策,短期计划日清日毕。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目标措施,还是问题改进对策,都需要评估措施可行性,重点是措施对目标的影响度与执行难度之间的匹配,可以采用下面的“措施矩阵”进行评价,有些措施难度大,影响小,就不必做太多投入。
措施矩阵
执行难度小 ——执行难度大
对目标影响度高 优先干 聚焦干
对目标影响度低 有空干 可干,可不干
总之,目标管理活动中,无论是目标分解,还是措施执行,既要避免“一下了之,一考了之”,也要避免“贪大求全,各自为政”。
目标管理的核心,就是“聚焦目标,突破瓶颈;团队协同,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