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假设了一个情境:
热恋中的小两口在周末相约去玩,在那个冬季的周末,女孩很早就起床化妆,千挑万选了一套衣服,满心期待的提前到了约会地点。相约的时间早上8点到了,男孩还没到,女孩特别生气,哪里有让女的等男的,太混蛋,算了,谁让我爱他呢,多等一会儿。
然后等到了8点半,开始有点担忧,会不会忘了,打个电话问问,电话关机。真是的,约好的出去玩,都不把手机充好电,来了一定要好好批评他。
9点了,女孩开始焦虑,他不会出什么事了吧,恰好天气也变得不好了,开始刮风,也飘起了雪花。一遍遍的打他的电话,一次次的关机,发信息也不回。等他来了,解释不满意,就等着分手吧。
10点了,女孩一个人冻得瑟瑟发抖,一辆辆的出租车问她去哪里,被她都拒绝了。她觉得自己好傻,她觉得自己被骗了,情不自禁的在那里哭了起来。她要等,走了会不甘心,要听他解释。
11点了,女孩身冷,心更冷,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再等等吧。
11点半,她要等的那个人姗姗来迟。
问:如果你是这个男的该如何解释,怎么哄这个女孩。
这是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轮到我回答的时候,我说:
“我会特别生气,你怎么会这么傻,这么冷的天,你找个地方避避暖,或者直接回家也行呀。我要是不来,你要在这里等到死吗。”
老师对我的评价是,情商太低。
今天再次想起这个问题,我依然是这样想的,也依然会这么回答,
当然,如果我是这个男的,肯定会感动、心疼、内疚,但是真的很生气,因为我再去哄她,都弥补不了她所受的伤。
更多时候我会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希望我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能吃好、睡好,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为了我或者某人去牺牲自己。
我希望我爱的人能够爱自己,而不是拿别人的错误去伤害自己。
再换个角度,女孩要不要听男孩解释呢?
《圣经》故事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后,
耶和华呼唤亚当 :“你在哪里?”
亚当:“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
耶和华:“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么?”
亚当:“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
耶和华又同样问了夏娃。
夏娃:“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
也就是说在做出把亚当与夏娃逐出伊甸园的决定之前,耶和华对亚当和夏娃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询问他们事情的缘由,给他们解释的机会。
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他有不知道的事么,但是他依然给了亚当夏娃机会,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神并不是全能的,亚当夏娃的辩解就是自己避免犯错的机会。
在东方同样有一个故事,是孔子认为自己太相信自己的内心或者眼睛而犯的错误。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吕氏春秋》
翻译: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
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我们总是对某些过去的事实耿耿于怀,可是过去的终究是过去的,就算是神灵也不能还原当时的场景与每个人的所思所想。
西方的程序正义可能最早来自于亚当夏娃的故事。
闻名全球、被称为“世纪大审判”的辛普森杀妻案,最终因为警方并不能证明辛普森杀妻,辛普森被脱罪。后来辛普森说漏嘴,妻子确实是他杀的。
那就是冤案了,可是美国大众竟然坦然接受了这种冤案,因为事实无法还原,法院相信了他与律师的解释,警方也没有完成证明责任。
相对于我们崇拜包拯的查明真相,狗头铡伺候,这种程序正义可能更伟大一些。因为包拯不是神,就算是神,他也会犯错,如果他真的错了,被冤枉的人何其无辜。
在“放过一个坏人”与 “冤枉一个好人'之间, 我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在感情上同样如此,理由比事实更重要。
你若相信他,让他把话说完,说服你了就原谅他。不能说服你,确信无爱,好聚好散。
在做出一个无法挽回的决定的时候,能否再等一分钟,再回头看一眼,何尝不是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