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恰好校招。
相约和室友去看一看。
但喜欢的工作太少了。
只有一两家还算勉强喜欢。
但是实在不想上前去询问。
一方面是因为与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是有出入;
随着年龄增长,我是一个愈发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的人。
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能以此维生的人,简直是太幸福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有社恐,我不善于交际。
尤其是和陌生人。
于是简单交流过后和室友离开了。
走在路上,跟室友说起这个问题。
“我觉得我可能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
室友说,确实有一点。
好吧,我承认,应该是有那么一点。
但也就仅仅那一点吧。
因为我知道我是什么样性格的人。
02.
巧合的是,当天晚上看到ONE实验室推送的条漫。
正是关于社交恐惧症的。
只不过,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并不是社恐。
而是,社厌。
简单说就是:
对社交不感兴趣,
只喜欢一个人待着;
也并非不愿意与人相处,
只想把精力放在喜欢的人和事上。
忽然觉得醍醐灌顶。
这才是正解啊!
劳资并不是因为社恐啊,
而是因为社厌!
(图片来源:ONE实验室)
03.
忘了是谁说过的,
人越长大,越喜欢小孩。
应该是大冰说的吧。
前两天看了姚晨的电影《送我上青云》。
电影的结尾,盛男(姚晨)登上山顶。
整个人蓄足了力气,朝着远方,大喊3声:
“哈 哈 哈”
电影里说,这可以让人放轻松对于未知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
而我在电影中,更加关注的是:
盛男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文艺青年。
一般文艺青年的骨子里,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憎恶。
对世俗的厌恶,对人情冷暖的厌恶,以及对金钱的厌恶。
嗯,也许就是如此。
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说,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
生活就是一直如此。
文艺青年也好、知识分子也好,也是一直如此。
就像许知远,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浮躁的社会。
哪怕这个社会因为自己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越长大,真的是越喜欢和小孩子、动物接触。
而不愿意和人交往。
也许是性格使然。
也许骨子里就是带着文艺青年的那种对世界的批判与偏见。
我也看不惯很多人和事情。
以前我会低声咒骂几句甚至直接说出来。
后来我发现一件事情。
那就是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
我看不惯一些人乱丢垃圾、不整理;
看不惯公共卫生间不冲水;
甚至到了因为几个人讨厌一座城的地步。
后来,我觉得无所谓了。
并不是我习惯了。
而是屡次无果之后,我便懒得再与这种人交往。
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所以干脆撇清关系、互不搭理。
我只想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喜欢的人和事上面。
放在自我的向内成长上面。
当然这类人的出现也并不是没有好处。
那就是,他们时刻在提醒我们:
一定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
04.
我一直觉得,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以此维生的人,实在是太幸福了。
我不知道我以后会做怎样的一份工作。
但只是觉得自己在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
不断地行走与成长着。
也许,我可能以后做一个图书管理员也说不定。
也许,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要像许知远一样做一个游荡者;
开一间书店;
书店里只卖自己想读的书;
带着自己的偏见去看这个世界。
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下。
所以,现阶段的某些时候,我还是依然有点抵触开始找工作。
我觉得我没有准备好。
觉得自己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去阅读与沉淀。
才能真正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才有能力支撑起自己和身上的担子。
所以,闲暇时间还是更喜欢独处。
读书、写东西。
学习一项技能。
让日子在自己身体里缓慢流淌。
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都是足够宝贵的。
见到过一句话说,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我凭什么要让着你?
对于讨厌的人,虽说并不一定非要表现出来。
但至少不能让自己受委屈。
所以,我现在并不在意一些人的看法。
抑或是别人怎么对待我。
同样的,我也并不想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些人身上。
我觉得,与其说我们是“社交恐惧症”,
不如说是“社交厌恶症”。
与其应付一些无趣的人的抱怨,参与无用的社交,
还不如让我自己独处,安静地听音乐、看电影,或者是翻翻书。
追求更加自我的向内成长。
看到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谁说生活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呢?
谁说别人的生活就是正确的呢?
只要我们过上自己觉得舒适的生活,
即便在别人眼里是堕落、是浪费,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你的人,本来就很少啊。
可为什么我们过自己的生活,要让别人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