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反驳我们。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文中用一首「鲁思 贝本梅尔」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文字读起来如沐春风,摘抄如下:
——————
我从未见过懒得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得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在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他讲到: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一级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洞察: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自己那么爱看书,除了获得认知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更客观和带情景的去表达和描述事物,而在现实生活中,总被包裹在暴力沟通的环境中,被贴标签、被评判、被比较,甚至被无端指责,导致产生情绪失控、自我怀疑等消极影响。
To do:学完这一章,发现自己连好好说话的基本功都没有,本能和无意识总是战胜理智脑,今后会积累更多积极语汇来表达。作家和小说家应该是这方面的行家,以后要多从中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