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表示:拜托!少点误会,多点爱!
关于回避型依恋,你是否经常听到:
啊!我男神就是,帅帅的高冷范儿
千万不要跟回避型人谈恋爱,会被“冻”死
本人回避型依恋,已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
……
在此,洗唰唰一下:
误解1
回避型依恋=高冷
很多人认为回避型人就是:高冷,社恐,不爱表达沟通。事实上,依恋类型的主要判断依据是:一个人在深度亲密关系中的互动反应。
回避型人内心深信,重要他人无法满足TA的情感需求,对亲密关系持有消极态度和较低期待。
所以,如果和回避型人进入亲密关系,你会明显感觉到:TA的自我包裹性强,极少自我暴露,难以依赖他人。发生冲突时,会关闭情感通道(如:拒绝沟通解释、否认依恋需求、拉大关系距离)来减少自身的痛苦焦虑感。
误解2
回避型=不需要爱
不少回避型人,都给人「你们走开,我不需要」的印象。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不是不想信赖,而是怕被伤害。为了避免伤害,干脆就保持距离杜绝开始。
研究发现,当回避型人接收到别人对自己的接纳和喜欢时,会表现出高于平均的自尊水平,伴随高昂的积极情绪。这恰恰说明,他们对爱与归属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
TA们就像渴望被爱又怕受伤的小孩,总是显得很被动,但当充分感知到善意,他们也会愿意敞开心扉,真诚以待。
误解3
曾经“回避”= 永远“回避”
很多人会把回避型依恋当成无药可救的终生诊断。事实上,依恋类型是动态性的。
虽然它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会随着具体情境及相处对象的变化,而有刷新转化。相同的个体在不同关系里呈现不同的依恋模式,是很普遍的事。
所以,我们不必用标签束缚住自己,用更开放的心态,更多了解自己的人际情感需求,探索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互动相处。
误解4
回避型依恋=不能有甜甜恋爱
看到很多社交平台上的话题讨论,大家对回避型依恋的恐惧之深,好像一旦被打上这个标签,就不配拥有亲密关系。
不管是什么样的依恋类型,建立健康美满的人际/亲密关系都是存在巨大可能性的。
确实,相比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人在关系中具有更多潜在的破坏性特质,但并非无法改变。事实上,一段能让回避型人感到安全的高质量关系,就能让TA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