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慌的阶段,造成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没有在手上保持足够的流动资金。他在不同的投资上被“套牢”,因此无法迅速变现。他可能拥有充足的资产,但没有可用的现金。相应地,这种情况也是由于他想做的太多-贪婪、草率、过大的野心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盲目信心所导致的。
在恐慌的过程中,你会注意到有这样一个时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股价已经是最低,但是价格还是会往下跌,结果许多人认为自己在谷底附件“建仓”的投资者,发现自己认定的其实是假底,最终会在进一步的下跌中抛售持有的股票。
这也符合上面所介绍的事实,即最低的价格必然是出现的刚性结果,而不是人们想法的结果。列如,在1907年,每一个有精准的商业意识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股票的售价是低于其价值的,都清楚地知道股票的售价是低于其价值的,但是问题是投资者没有用于购买股票足够资金。
要记住,经过长期熊市形成的低价,其低价本身并不是支持买入股票的充足理由。形势的关键在于流动资金的积累,这一点可以由银行业的情况快速验证。
因为恐慌进程的最后一部分下跌,并不是由大众的担忧引起的,甚至有不少由大众的担忧引起的。而是,刚性结果是可用于资金被彻底耗尽造成的;所以,随后发生的价格回升,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
交易者说“恐慌已经结束,但是处于当前的熊市环境之下,股票价格并不会有太大的上涨。”其实股票价格能够上涨,也确实会上涨,因为他们只是在从“破产式甩卖”(套用服饰店的说法)造成的低价中回复到正常的价格水平。
在股市心理学的讨论中,也许“恐惧”这个词已经被过度使用。只有极少数人,会在恐惧这一情绪的直接影响下,真正抛售自己持有自己持有的股票。但“恐惧”会造成卖出股票的过分谨慎,甚至有认定价格一定会下跌的想法,其本质上都包含有某种变化了形势的恐惧,并且对于价格的影响和恐惧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
在恐慌中的这种恐惧或谨慎的作用,并不限于抛售股票,其对于阻止买入的影响更加严重。让有意向的投资者推迟买入股票,要比促使持仓者真正卖出股票要容易多。正因为如此,在出于恐慌情绪的市场中,少量急待出售的股票可能导致产生与其重要性完全不对称的大跌。出售的股票数量可能很少,但是没人想要购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