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一位客户进行辅导,辅导的主题是如何解决她所带教新人拖拉的问题。
谈话中她告诉我,她有一个下属交代完工作后,总是不能及时完成,有的时候还需要催促才能够完成工作,为此她建议下属把每天要完成的工作做好计划,下属却不领情,告诉她,反正就那么几件事,总会完成的,不必要费力去做计划。
客户感到很苦恼,为什么这么好用的工具方法,下属却不采纳呢?
我于是问她,“你为什么开始做计划呢?”
她回答到:“没做计划的时候,我一天的工作总是手忙脚乱的,有的时候下班回到家,突然就会想起有一项工作忘了完成。自从养成做计划的习惯后,我处理事情变得简单、高效,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每天下班我都会检查一下有没有待完成事项,回家之后发现忘了完成某项工作的情况也不再发生了。”
我接着问她:“如果你站在你下属的角度来看,做计划会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呢?”
客户回答道:“除了刚才带给我的那些好处,对于下属来说,他现在的关键目标是签下客户,做计划还可以帮助他掌握和客户沟通的节奏,及时提醒他跟进客户,对于他的业绩提升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约谈结束时,客户总结到,如果我能站在下属的角度,告知他为什么需要做计划,甚至是让他自己总结出做计划能够带给自己的价值,他执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其实我的客户在带教下属的过程中踩到的坑,相信很多人也会遇到。“明明知道该做正确的事情,但是正确的事情做起来好难,往往做不下去。”“年初立了一堆Flag,到了年底检视的时候,发现没有哪个Flag真正执行了。”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状况呢?执行力不足?事情太多,忙着忙着就忘了?还是缺乏自制力?以上皆有可能。
有很多原因会导致我们在执行时打折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该怎么破?
给大家分享一个工具,“黄金圈法则”,这个法则是著名的领导力顾问、营销大师西蒙﹒斯内克提出的理论。
简单的说,就是针对事物的3个提问,通过提问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哪三个问题呢?
“为什么(WHY)”
“如何做(HOW)”
“为什么(WHAT)”
首先是为什么
西蒙在自己的Ted演讲中,举了一个惠普和苹果卖手机的例子:
惠普:我们的手机内存***、相机摄像头分辨率***万、手机超薄**毫米,我们的手机非常牛,你想买一台吗?
苹果:我们是追求创新、想要改变世界的公司,在追求创新的路上,我们设计了一台手机,它拥有不错的外形、硬件、人性化的系统,你想要买一台吗?
你会更想要买哪一台呢?可能大多数人会像我一样选择苹果吧。为什么苹果销售方式更加有效呢,因为苹果在乔布斯的领导下,是从Why—“活着就是改变世界”出发,设计出这一款颠覆性的创新产品,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许多客户是被苹果的理念所吸引。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找到Why,对于销售来说,就是找到用户底层需求,而底层需求往往与用户内在的价值观及情感需求相关。
与此相同,我们在打算做某件事时,是否清晰自己的底层需求,是否知道这个计划对于自己的真正价值,对于能否启动我们深层次的动力至关重要。
其次是如何做
清晰了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之后,就到了需要执行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清晰地设定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倒推我们的行动路径和可以采取的方法。
第三是做什么
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每一件事,清晰了为什么,明确了怎么做,我们可以问自己,“现在你要踏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呢?你会在什么时间、地点完成呢?”想的再清楚,也需要迈出具体的行动步骤,才能够实现目标。每一步的做到才能够支持你朝着目标一点点地迈进。
西蒙发现,黄金圈由内而外的思考逻辑,是卓越者的思考方式,也是我们把事物变得更加有序,更加有力,更加持久的途径。
我们可以如何运用黄金圈法则来帮助自己设定目标和计划,并且有效实施呢?
我在教练开始时总会问我的客户,你今天想要谈的话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个话题对你来说这么重要呢?一场教练,如果没有一个预期的成果,就像旅行没有目的地一样,变成一场漫无目的的闲逛。同样,一个没有目的地的Flag,就是一个Flag而已。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开启与自我的对话,通过这个对话过程让我们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通过这样的对话过程来帮助找到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目标,并且帮助我们清晰优势与激情所在。
如何运用这一法则管理他人?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个事物,我们各自的看法,赋予的价值和意义都会不同。古语会说“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所以,找到那个对方真正想要的目标,清晰与其内在的价值观相一致的部分,对于真正开始采取行动就非常重要。就像在我文章开始提到的案例那样,我的客户真正站在自己的下属角度思考时,找到了做计划与下属的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可以给下属真正带来的价值时,她就相信下属能够真正愿意开始做计划。
在很多企业,领导者的愿景往往都被当成需要下属去遵从的个人主张,这种愿景往往都是挂在墙上的一句口号罢了。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在许多次的团队引导过程,看到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彼此碰撞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愿景和目标,对于团队成员的激发作用。当他们在最终的展示环节去和全场宣讲自己团队的愿景、价值观与目标时,他们脸上的光芒,现在想起,依然还有深深的感动。
在管理下属时,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优秀的经理人会定期与员工进行一对一交流,并就他们的职业发展进行探讨,经理人需要尽力找到员工背后的工作驱动因素,他对职业发展的期望,以及什么会激励他前行,什么会使他受挫。通过这个过程,经理人才能找到可以真正激发不同下属潜能的方法和路径。
有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精力了解员工的期望。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或许就是,招募新员工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培养现有员工的成本。
找到想要和能要、与需要之间的平衡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除了想要,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做到。譬如如果你的想要是写出一本书,但是你现在连一篇3000字的文章都写不出来,就先放弃幻想吧。先踏踏实实地从每周一更做起。
如果你希望能够成为一名高管,但现在你还只是一名普通员工的话,那就先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一名业务能手做起。
我们想要的往往很多,然而想要与内在真正的需要往往有着很大的差距,就像“我想要改变世界”,但我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先改变自己;” “我想要更多的资源和资本”,但我真正需要的是“寻找自己的天赋,然后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
领导者在给下属分配工作时,也要把机会给到那些真正能够把事情做好的人,而不是那些仅仅想做更多事情的人。某一个员工喜欢做某一项工作,并不意味着他就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工作。领导者在安排工作时需要考虑两点,一是员工喜欢这件事,二是员工擅长这件事。或者说假以时日,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会得到切实的提升。
Just do it
这个模型对于你来发掘自己内在真正的需求会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你一时还无法清晰自己内在真正的方向和目标的时候,难道就得等探索明白了才开始行动吗?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尝试先从你眼前的事情着手,在完成每一类工作的过程中,一步步地积累,同时不断与自己对话,看看自己在做什么工作时得到的反馈,包括外部的反馈、内在的感受等等,最能带给你激励。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她整天在工作中疲于奔命,不断救火,直到她开始早起一小时,在早起的时间里思考、学习、完成一天的准备工作,她的工作和生活开始变得有序,她也多了很多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所以,在无法清晰自己内在的使命、愿景和方向的时候,认真面对工作生活的当下,采取切实的行动,也许是每天制定当日的计划,日事日毕;也许你也可以从早起一小时开始。
总结
黄金圈法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思维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发现事物的本质;同时,它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工具,帮助我们或我们的沟通对象清晰自己内在的Why(价值观),在内在的Why的指引下行动,保持言行的一致,活出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你能在日积月累的耕耘之中,不断清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或许有一天,当你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走出了这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