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村上的这本类似于自传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我告诉自己,要相信这个小说家在这本书里倾诉的都是事实,而且应该来自于他的内心深处,是对爱着或者不爱着他的读者的一个真诚地告白,而不带有任何小说家笔下的小说的任何虚构,哪怕是一点点,一丝丝都不会有。
我之所以愿意相信这是村上春树的真诚告白,直觉上就是这样的。我相信直觉,从他那自然真诚的文字中来。。
村上春树的职业群体---小说家,他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宽容的群体,甚至可以说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小说家的进入,带来文化界面的繁荣。对于村上本人而言,对"坚持写小说的作家----也就是同行----一律满怀敬意",敬佩同行们"身上必定具备小说家优秀而坚实的内核"。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师者,必有成长的动力源。
村上春树成为小说家,不带有计划性,也不带有功利性。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初始时就是一个灵光的念头的偶然而至。
你听:"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到神工球场去看棒球赛……我当时是养乐多燕子队的球迷……当时非常心旷神怡。晴空万里,生啤久凉,久违的绿草坪上清晰地映出白色的小球……啪啦啪啦,四周想起了稀稀拉拉了的掌声。这时,一个念头毫无征兆,也毫无根据地陡然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瞧,多么奇妙。就这样,他开始走进了写小说的队伍里。要说有这样的创作小说的才华也好,机遇也罢。不论怎样,村上春树就因为这一灵光乍现,竟然一炮走红,处女座《且听风吟》荣获日本群像新人奖。也就开始了他的小说家之路,一发不可收地红遍世界。尽管其中曲曲折折。但哪一个成功又都是顺顺利利而无半点坎坷呢?毕竟,有争议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存在的价值。无争无议的,应该是那些昙花一现后被遗忘的,灰飞烟灭罢了。
对于能够成为一名小说家,甚至说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来说,诸多的亲身感受,都来自内心深处的累积沉淀。所以,在这里,村上对以下几方面的坦言,和读者们,或者说想成为小说家的同行的你,有了一次有益且有善沟通:
关于学校,作为学生的你,年少时期的积累尤为重要。你可以不为繁杂无用的科目(对村上本人而言)所累,但一定要博览群书,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读,烂调的作品也要读。为自己做好储备。即使不走小说家、作家这条路,但通晓古今总是对个人成长之路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健康,因为"写小说这份工作,是在密室中进行的彻彻底底的个人事业。独自一人钻进书房,对案长坐,几乎是从一无所有的空白之中,构筑起一个空想的故事,将它转变为文章的形态。"在这样艰难持久的对案枯坐、集中心力、埋头苦写、寻词觅句中,必然是对体力健康的考量,"无论如何不能缺乏坚持写下去的持久力"。所以,一定要"养成基础体力,获得强壮坚韧的体力,让身体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友军"。
关于时间,对于作家和小说家来说,完成一部作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所以"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其次,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作品。"文章写得很完美这种事,实际上绝无可能。""不论什么文章,必然都有改进的余地。"要虚心谦逊地洗耳恭听来自身边的批评忠告,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修改----"一读再读,咀嚼韵味,调换语序,变更细微的表达",让自己喜欢这种"锤炼敲打",而终成一部好的作品。总之,时间在创作上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给出足够的时间,完成"萌芽—培养—备料—养护—暴晒—校验"等一道道锤炼敲打的工序,最终表现为作品的"信服度",因为"令作品价值日渐明朗的,则是时间",而非花言巧舌的其他。
关于读者,对写的人是最重要的。能否拥有读者,才能衡量作品的价值。可以说,多少大家风范的佳作都是依读者这一受众群的口味而确定写什么,怎么写,迎合的恰到好处。可村上春树的创作却不是这样,"我本来就没有专门为了谁写小说的意识,现在也仍然没有","为自己而写"!"意识到自己会变得心情舒畅而写小说","其中大概还有自我疗愈的意义"。不去迎合,没有受众目标,只因为他刻骨铭心地记得"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家说三道四",与其"假如不能让所有人都开心",不如就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扎扎实实地用心写好每一本书,并"发自内心地希望这本书能得到他或她的欢心"。
关于写什么,人物的出场,都是一定要保持原创性为前提,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生活中,作为小说家,必须有明锐的观察力,将生活中的平平凡凡,点点滴滴,都一一储存,及至形成灵感的那一时刻,就全力以赴地开始写下来。这样的作品才会保持生活的味道,才会让看似一目了然的迥然不同,才会有爱你的读者,才会有生命力,成为经典。因为它是独立存在的作品,有无可比拟的原创力量。
关于文学奖,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有好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
读完整本书,眼前赫然浮现出的就是一个这样的小说家,坦诚的村上春树,真实自然的村上春树。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人,一个不虚伪矫情的人。
其实,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真的挺不容易的。所以对村上春树,还真是充满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