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守岁蕴含着两种深刻的含义,对于年长者而言,守岁是“辞旧岁”,是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回望,饱含着珍惜光阴的感慨。他们在这新旧交替的夜晚,回首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欢笑与泪水、成功与挫折,都成为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而年轻人守岁,则是怀着对长辈的尊重和孝心,期望能通过自己的陪伴,延长父母的寿命。
在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灯火长明,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大家一同守夜,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象征着对旧年的不舍与对新年的热切期待。
除夕,这承载着深厚情感与传统文化的特殊日子,除了阖家团圆的热闹,还有慎终追远的庄重,父母就开始了请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他们神色恭敬,动作轻柔且有条不紊,将那张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方桌擦拭得一尘不染,缓缓摆放在上房最显眼的位置。接着,逐一放上精心准备的吃食,热气腾腾的红烧肉,每一块都饱含着对先人的敬重;金黄油亮的炸丸子,寓意着团圆美满。父亲点燃三支香,恭恭敬敬地插在香炉里,那浓郁袅袅的香气,似乎能穿越时空,将先人的魂灵牵引回家。
新鲜的水果也整齐码放,红通通的苹果,象征着平安顺遂;饱满圆润的橙子,寓意着心想事成。除了这些,还有精心烹制的糕点,造型别致,软糯香甜,寄托着对祖先的思念与祝福。这些祭品,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生者对逝者无尽的追思与缅怀,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共享这新年的欢乐。
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房间里,开启了守岁的仪式。电视里播放着热闹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不时引得阵阵欢笑。这欢声笑语的春晚,更像是守岁夜的背景音乐,真正让我沉醉的,是家人围坐在一起的那份温暖与安心。
父亲泡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茶,茶香袅袅升腾,弥漫。他一边品茶,一边和我们讲述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奋斗与收获,在他的讲述中变得生动而有趣。
母亲则从口袋里掏出一沓红包,给我和妹妹的孩子们发放红包。我和妹妹说,孩子们都长大了,就不用发红包了。母亲则说,孩子们都是学生,用这压岁钱买书买本子。等他们毕业了,工作了,有收入了,我就不给压岁钱了。我们看着母亲额前的白发,眼角的皱纹,心里有点酸。但听着母亲温柔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父亲拿过来两瓶酒,放在桌子上,笑着对大家说,来,喝个辞旧迎新酒。是啊,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夜晚,怎么会没有酒呢?
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手中紧紧握着压岁钱。这压岁钱,不仅仅是一份金钱,更是长辈们对晚辈的祝福与期望,期待着新的一年里能有好运相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窗外的鞭炮声越来越密集,如同一首首激昂的交响乐,奏响了新年的序曲。我们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跑到院子里,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如同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照亮了我们充满喜悦的脸庞。
回到屋里,继续守岁。喝酒的人也满面红光,酒酣耳热。此时,困意渐渐袭来,但我们依然强打着精神,不愿意错过这珍贵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我们知道,守岁,不仅仅是对旧年的告别,更是对新年的期许。在这漫长的夜晚,我们与家人相伴,感受着亲情的温暖,传递着对彼此的祝福与关爱。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世界都沸腾了起来。我们相互拥抱,说着“新年快乐”,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满满的幸福与希望。
孩子们都长大了,毕业了,工作了。今年的除夕,和父母家人守岁的又增加了一个人,我们户口本上的六个人,也变成了七个人,可谓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了。因为在去年的十月底,儿子结婚了,我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又增加了新成员,美丽、温柔、漂亮、能干的儿媳来到了我家。
除夕守岁,是一场与时光的约会,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份对家的深深眷恋。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这份温暖的相守,都将珍藏在心底,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眷恋。
有谚语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这漫长的守岁之夜,亲人们彼此陪伴,分享着一年的酸甜苦辣,共同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今年蛇送吉祥,巳巳如意!又是难得的双春年。守岁,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亲情的凝聚,是对家庭温暖的坚守,让人们在岁月的更迭中,感受到家的力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