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今日社会,转型、科技迅猛发展、媒体推波助澜,社会规则变化迅猛,价值观趋向多元化。规则颠覆后出现一些一夜暴富的例子,加上身边贫富分化的现实,在媒体所营造幻象的推波助澜下,如一块块巨石砸入人们本就不十分平静的心湖,使人心旌摇曳。
对光鲜外表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本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但多数中国人的通病——重面子轻里子(《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五岳散人)使得一些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只看到面子的光鲜,却不知考虑里子的建设与保全,未免让人心生忧惧。
未成年人在阅历浅、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相比成人,更易出现让人担忧的认知和行为。
许是家庭或个人经历的原因,即便我们课堂上讨论过学生赚钱与学习的利弊优劣,但在要求重写作文思考此问题时,还是有学生十分诚实(赤裸裸)地表达了自己“金钱至上”的观念。
上课时,问及学生对课文内容(《林黛玉进贾府》)有何感想或疑问,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说还没读过课文——为什么?——曰“难读”、“枯燥”、“读不懂”,课文犹此,更不要说让他们去读原著了。《红楼梦》难读是事实,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大挑战,但读课文的人数都这么少,我也是觉得头皮发麻:“真为你们这一代的文学素养担心!”一学生赶紧安慰我:“老师,你别担心,这只代表我们班的情况!”我笑了:“你说得对!”然后对他们说,就算枯燥,就算难读,也要去读,可以先从能读懂的地方开始,这也是锻炼耐心和静心的过程,你们毕业后可能会忘了学到的具体知识,但这些学知识过程中锻炼出的心性——耐心、静心,就是你们的能力。然后我又说了自己读《红楼梦》的经历,以及我的同桌的姐姐五岁开始读《红楼梦》后来考上北语现在是大学里留学生老师的例子,(这样的举例脱不了急功近利之嫌,但也是无奈之举。)建议他们趁早开始读经典,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现在高一虽不早,但比起高二高三也还算早。看他们的神情,说到读书可以和名校和好生活有因果关系,他们当时似乎也有点动心了。当时已经是普遍没有预习的情况了,怎么办?
后来陈金来同学建议一起读,好吧,那就现在开始一起读。我突然灵机一动,决定采用“先读(学)带动后读(学)”的方式,让预习过的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的理解。坐在第一桌的李佳睿第一个跟大家分享了她读后对林黛玉的看法:一个娇弱清丽、体弱多病、年幼却礼数周全,在那样的环境中并没觉得生活不下去反而生出强烈的自尊意识的女孩。看得出来,她是有预习的,所以,我又让她用自己的话说说,她也说得很好。第二个是符东东,问了一个问题,说作者为啥在《西江月》中把宝玉“黑”得那么惨,那么不堪?本来这个问题应该留待学生理解了《西江月》二词的意思之后再来谈的,当时我问了有没有同学能帮他解惑,但这个问题的确有挑战,因为红学巨儒周汝昌也有类似发问(课后练习附)。没有学生做声。我当时没有处理好,直接回答了,说这应该先整体把握,在理解小说的主旨(揭露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情况下,再去理解作者对宝玉的“黑”:宝玉的不求上进、不通世务就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也就是说站在封建家长的角度,他是“不肖”、“无能”的,但在这样一个穷途末路的社会体制中,他对落后体制的叛逆从当时跳出来看实际就是进步。这是作者采用了“正话反说”的写作手法。
可惜这一层,在学生没有理解词意,没有理解《红楼梦》的主题的情况下,的确就是难以理解的。所以讲完后,学生还是懵懵的。这也怪我,没有循序渐进,心急了。
标题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断头皇后》中的一句话。我的理解是,任何命运的礼物(比如光鲜的面子——美好的乃至奢华的生活),都需要与之相应的价格(里子)来支撑。这里子,就是你枯燥的、耐得住寂寞的努力,你勇敢的、不畏艰辛的坚持。面子要光鲜,里子则更要保全,惟此,面子的光鲜才能真实、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