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瑜:变与不变
今年春节,越来越觉得“年味”淡了。从前那种对春节的期盼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只是对于悠闲假期的期待。这种从“浓”到“淡”的变化,代表着时间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用不着担忧,更说不上难过,只是时代变迁下的合理存在。毕竟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他们从出生起感受到的就是这样的“年味”,那也谈不上变化了。
所以,变与不变。有时候是客观现象,有时候是主观感受。
时间真是无情,只顾自己“风车车”一般向前迈进,坚定不移且义无反顾。丢下我们这些视时光如同金子一般宝贵的人儿,仿佛昨天还在盼望着假期到来,转眼2025年的一月就悄悄溜走了。假期已然过半,回顾一下这段时间,也干了许多事。陪伴父母,照顾孩子,这是中年人排在第一位的。顺带着,也放松了一下身心,经过半个月的“煎熬”,折磨许久的咳嗽也终于日渐好转了。但要说这个假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那就是与老同学的会见了。
高中时的李同学,07年高中毕业后再没见过面,就连微信或是其他手机软件的联系都甚少,可以说是十几年来几乎“形同陌路”。从平时朋友圈分享的内容,我们彼此的了解仅限于他知道我在成都当老师,我知道他在深圳腾讯上班,仅此而已。机缘巧合,这个假期我有个文件要发往深圳,只有联系他帮忙收一下快递,于是我们就联系上了。因为并不熟悉,一开始的微信联系都显得有一些局促不安,我和他很客气地聊着天,但丝毫没有特别热情地推动见面这件事。聊天中,不自觉地回忆起高中时光,难怪有个电影名叫“匆匆那年”,我们的高中真的匆忙得不能再匆忙了,导致我们回忆起来的内容竟然有很多“出入”。等我几天后到达深圳旅行,大家好像突然血脉觉醒一般感叹,无论如何都要见一面吃个饭。
一起同过窗的情谊真的很特别,就是无论多久没见,见面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嘴角上扬,聊天的过程也会很自然地卸下一身的防备与包袱,那么自然又那样亲切。上次分别还是意气风发的十八岁,如今已同为十八乘以2的中年人。老同学的样貌变化不大,但举手投足间已然没有了当年青涩的模样。他说我没什么变化,并开玩笑说:“一定是生活比较顺利,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吧。”我笑而不语,就当是吧。我们聊工作,聊家庭,聊曾经的梦想和现实的羁绊,但不会涉及敏感和隐私话题,房子有多大,开什么车,孩子成绩有多好等等。只是简单地述说着或者倾听者,彼此只是一个树洞,不掺杂任何评价和攀比的聊天,感觉真好!因为大家相遇在那个单纯的读书年代,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同学见面也依然葆有那份纯真。大家也都知道,过了这顿饭,恐怕又是若干年的“形同陌路”,谁也不会左右到谁的人生,谁也不会参与到谁的生活琐碎当中……
但他也确确实实变了。当年孤身一人到深圳打拼,只为了和父母堵一口气,如今已经做到腾讯某部门总监的他,依然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大学毕业后他迅速闪婚,也仅仅是为了一时冲动缓解刚失恋的痛苦。这些年过去了,他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而是选择了为自己的所有选择买单。在深圳这个翻云覆雨的城市打拼多年,他把自己从一个“社恐”活脱脱地转变为一名“社交达人”。他跟我谈科技,谈政治,谈他这些年认识的人和发生的事…恍恍惚惚中,我发现他蜕变了,也成熟了很多。
再一个,就是前几天我大学寝室的好闺蜜来成都玩了。要说起十年前的大学时光,我们亲密得可以衣服交换穿,同吃一碗饭,四年里如影随形。毕业后各奔东西,中间也见过几次面,大家的生活环境虽然不同,但生活轨迹还挺接近。这一次,她带着一家人来,我也带着全家迎接,一起吃火锅。短暂的相聚,长长的回忆,不变的是她依然还是那个伶牙俐齿的姑娘,讲述着工作中的种种,也依然是那个吃苦耐劳拼命肯干的女孩子。变了的是,她不再那么任性,饭桌上不断招呼着孩子好好吃饭,也关注着婆婆火锅的口味是否合适,她已经从一个好姑娘变成了好妈妈,好儿媳,岁月带给每个女孩的,何尝不是这些呢?饭后的聊天也不断被孩子的催促打断,在分别的空隙,她悄悄拉着我的手说:“下次一定要组个我们的单人局,不带老人和孩子了。”我笑着说:“好呀好呀,我随时有空。”虽然这话说的我也有点心虚。
我喜欢和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人聊天,因为他们的语言中包含着对人生经历的思考,这些思考或恰当或不恰当地让我感到欣喜,或者是收获满满。时间在不停地往前走,我们都在看似不变的时光中发生着一点一滴的变化。我想,变化是极好的一件事情,变化意味着交替,意味着更新,意味着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