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经典电影《心灵捕手》。
这部电影中,有几个场景比较打动我。蓝勃教授发现了数学天才,他竭尽全力去帮助这个有偷窃、斗殴、袭警等犯罪前科、已经换过若干个寄宿家庭的孤儿。他不仅保释will, 一周和will见面两次共同讨论尖端数学问题,还给will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其实我起初并不认为will需要心理辅导。他身体健康、有关系亲密的朋友、有正常社交活动、他聪明绝顶能做出全世界只有两个人能解出的数学题~~
随着影片的发展,当我看到will对不同的心理医生的不同治疗方式,他似乎都已经提前知晓治疗的过程和方式。心理医生不但不能打开will的心结、问到他想了解的信息,也不能按照正常的治疗程序进行谈话或催眠,反而使心理医生自己失去信心、乱了阵脚。五位心理医生失败后,蓝勃教授想到了最后的希望,自己的大学舍友,心理学家桑恩。他和will有很相似的成长背景,原生家庭不幸福。他深爱的妻子两年前死于癌症。
这部片子可以多看几遍,主要可以学习一下桑恩和will的交流过程,作为对心理辅导的一种认识。很多时候我们队心理医生感觉很神秘,就感觉好像心理医生很神奇,多么困难的疑难杂症都能“药到病除”,经过几次“话疗”就能解开心结,就能鼓励咨客勇敢迎接生活了。可是,真的那么简单吗?真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被轻易催眠吗?真的心理医生自己就是无懈可击、心里强大无比的吗?
看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觉得如果学习心理学,可以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但真正想要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咨询师,可能书本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千姿百态的问题,还是要有足够的实战经验,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慢慢进步。
另外一点就是必须要承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存在于多方面多形式。will的原生家庭很不幸,他很小就是一个在不同的寄宿家庭间辗转的孤儿,想必他并没有受过很优秀的教育资源。
但是在酒吧里,面对一个自以为是的哈弗高材生,把自己学习的课本知识大段大段高谈阔论显示自己才华的时候,will直接指出他读的是哪本书,读到了第几页,并且说不要用课本的观点来冒充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创新想法。
一位漂亮的姑娘对will倾心不已。这个姑娘在忙着做自己的作业时,will轻而易举写出正确答案,并邀请姑娘和他一起去逛吃。
蓝勃教授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数学家,获得了数学界很重要的奖项,受到学生的大力追捧。但是蓝勃教授和桑恩的几次对话都证明在蓝勃教授眼中will是数学界的天才,甚至will可以轻而易举完成他和教授们两年才解出的题目。will则抱怨说他不想一直当解说员,不想一直陪着蓝勃教授去做对他来讲不值一提的题目。蓝勃教授本是众人心中的数学界天花板,而这一刻,差距也显而易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尽自己的努力,有收获有进步足矣。
最后,就是要明白成长离不开学习,但成功一定离不开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相助。蓝勃教授于will有着伯乐举荐和保护千里马的情谊,桑恩于will有着灵魂之友的情谊,两个贵人促成了will更加优秀在发挥自己的天赐智慧的正当职业上有所发展。但是will能下定决心迈出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不仅有这两位贵人的帮助,还离不开一位姑娘的爱情、三个好兄弟的鼓励。在一起抡捶、搬砖的工地上,好伙计查克的一段话让will鼓起勇气正视自己的天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影片最后在will开着三个好朋友送的一辆组装车,给桑恩送来一封信,说在开始工作之前,要去找一位姑娘,will开着车驶向远方,也是走向新生活的开始。
经典老电影,值得反复看,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