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因工作需要,我给IT研发们培训讲解财务知识和财务管理。
说到财务知识对于个人的作用,其中之一大概只有是炒股时能假装看一下财务报表了。培训课后,有些人加我聊股票买卖的事情。
IT专业技术男,大都是自觉很聪明的人,尤其最近发现身边的名校名企出身的人非常多,也确实大家智商应该很不错。
咱们要知道,目前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口比例只有4%,何况这些从名校名企混过的同学更是“高高在上”了。
其实财务分析能力也不是很有必要性,现在的APP都会把企业的财务指标分析得很全面很清楚,也不用去盘盘三大报表的数据。
我们只要建立基本的财务观念,知道哪些指标代表什么含义就可以。
又或者在看到商誉太高,存货难以核查的经济新闻时,也大概明白一些会计手段可以做上几百亿的资产或收入出来,让财务指标看起来很美好。
比如某中药材药业,100多个亿的收入以及存款都是纸上做出来的,真是小盗派出所会管, 大盗可上市发家。
东边的一个海鲜养殖企业的存货报多少是多少,要报高时就写高一点,反正都在水里,怎么数?要捞产品时,没办法,游走了。
总而言之,但凡难以通过财务分析内外、上下核查的流水和存货的企业,不能碰,这也可能是近年一些餐饮类企业难以上市的原因。
但是即使有丰富的看账和看报表能力,是不是能做一个好的股市投资者?
不能。
否则,大部分专业的财务工作者都早发家致富了。
在市场里面,专业和聪明人都太多,一直博弈,技术流,财务流,价值投资流等等等...
大概会有量子纠缠的交易理论也出来了吧?
有段时间,我跟同学一起着迷于程序化交易,我狠狠地看了一段时间Python和开源交易框架,搭建算法和测试。
小试了几个想法,历史回测效果不错,你想,复利理论上,你每次赚个1%,你知道会很快就暴富了。
为此,我预感到这次我会发。结果呢,我不想说,但反正我没有发财,我还在且每天还要去搬砖!
我也没跟我同学交流程序化交易了,因为他已经开口就说我们市场是一个不公平且卑劣的骗子之类含义的话了,我们的经历大概是不想碰触的痛吧,哈哈哈。
我也试过看各种分享、书类查找、寻找到一个小门径的圣杯法则。
没找到,也没看到谁找到了。
我可能唯一能确定的得出的答案是: 普通人最好别去碰就是对的。
而我自己呢,就是一个普通人。这种结论当然让我有很大沮丧,也不得不接纳。
在这种市场交易里,总是有很多个人神话传神出来。你不需要建团队,不需要去跟别人协调配合,看起来也不需要上班应卯。
你只要有一份钱,不管多少,都可以进这个门。初进去的人,运气好的话,时机好的话,进去不久就可能翻番。
这是一项令人很有想象,也是让人觉得自己是聪明者的游戏。这是一个看起来能做个人英雄的世界,还可暴富,想象挺美好。
但一般游戏者进去,不管开心多久,终究会带来的都血亏。
甚至有位高人说,如果没有亏够500万是不会开始掌握到赚钱的技巧,因为每一种方法的尝试都要用真金白银去参与。
而那些自以为自己很厉害从不亏钱的家伙,要么没认真玩过,要么在说谎。
2
能不能模拟交易获得经验?不能。
交易不是一个技能操作也不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
哪怕是随便一手的买卖,都是融合了你的专业知识、行业分析的能力见识和前瞻性判断力、人性心理的掌控于一体的大决断。
最难的是人性心理的掌控。模拟交易实际上无法让你去体验对自己的人性的掌握力,只有自己在花真金白银时才会面对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人性。
但凡自己认为自己可以掌握好自己人性和心理弱点的。现实都会告诉他,自己以为自己是怎么样的,是大错特错。
但凡“聪明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可以的,所以了解这种所谓投资(投机)的游戏后,一定会去试一下。
有的是自以为自己的智商还可以,有的认为自己对自己是能看明白的,一定能克服那些需要完美理性的行为,克服贪婪,冒进,恐惧,犹豫...
理论上,避免这些人性的缺点,确实能做得很好成绩。
旁观归旁观,想象归想象,实际上自己下场玩跟旁观完全是两回事,两个人。人在极端时,甚至自己都不会认识到自己会这样。
没事别考验自己,但人生路上及时考验一下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
我反而认为越早去体验过了这种交易游戏越好,你会发现自己也不过如此,自己也管不好自己。
经过一段折腾后,我决定让专业的基金经理替我决策。基金分为主动和被动投资的方式。
有时又陷入一个极端,迷信专家,资历和背景虽然有影响一个专业基金经理的表现。
实事求是地讲,过往的成绩并不一定代表未来一定行。
哲学家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一切就是动态地来看,时间会抹杀一切过去。
有些知名的公募成绩很好,可他们自己在玩私募时,一直暴雷。这有动态变化的因素,也有平台和资源的因素在。
股市的交易很多时候是一个认知兑现的过程,不在这里面兑现,总有其他地方会兑现。
好的认知的带来收益,而差的认知带来本的损失。
我的认知就在于总是后知后觉,这说明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认知,而不是前瞻性提前认知。
当然,有些小前瞻性和趋势也不是没有想法,关键是眼到手无法到,这是一个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想要加入这种交易游戏中观察经济和行业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奇葩,可以选择被动性的投资的ETF基金。
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指数,理论上一直是向上的,一是国力经济水平的上升,二是新科技的进步,创造力和生产力是必然向上的趋势,产值持续是扩大的。
定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前提是规划好节奏,把控好收入现金流,被动规律的投入,可以用时间来拉长持有的成本线。
国运向上,指数一定会向上,理论上是可以走向比固收理财更高的收益。
不构成建议,因为指数也有在亏钱的。
3
即使历练了几个波浪,以为自己已经有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了,依然会发现,能眼到的不能心到,能心到难以手到。
眼到心到手到的人当然已是圣人,还没有见过。
专家是很多,但我看到的现象只能感叹,大家都在瞎子摸象而已。
参与这类游戏也是一个寻找到有自知之明的过程。
通过参与了解了自己,观察了自己,通过体验知道自己原来是不是想象中的自己,就也够了。
我看到过一句话:当天赋大于欲望时,生活会很幸福。
但大部分于是欲望大于天赋吧?所以,通过参与和体现,也能看清楚自己的欲望和非理性的危险界线在哪里,能有效控制风险。
而从没有体验过风险的人,会有补偿心理。你看新闻中和身边亲友中,有人到中老年突然加入一种危险投机游戏,如各种高息理财的模式。
很多大爷大妈谨慎了一辈子,老年了反而很有干劲地参与了高息的游戏。我想也不是不知风险。
以前那么老实,看到那么多不老实的人从危险中获利,到老了觉得自己还可以补偿一把,人性控不住,贪婪别人的高息,却没看到别人下饵偷自己的本金而已。
十几二十年前,确实有十万块做个小加工坊,都能发财。各行各业做什么都是20%,30%以上净利,现在能有吗?
时间变了,机遇变了,现在一个实体生意,去掉费用和资金成本,5%的净利润已经是很不错生意行当。那高息的来源将来自于何处呢。
这就是经历过风险,参与过,尝试过并建立风险认知后,能形成一套查看风险的逻辑的小例子。
吃过大亏的人大都容易控制自己,因为体验的风险游戏。
我已算是已经过了没有边界的冒险年纪了,担负了众多的责任,已经无法随便就可以推倒重来。
所以,我依然会去看看,一点小钱试试自己的看法认知是否能印证,但再不会认真花时间看那些书,研究那些技术流派。
真的,一个普通人就把时间用在现实中努力工作,努力搬砖,搬一块是一块钱,更实在。
所以,我是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尽早参与合法公开的市场交易。学会建立风险认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但一定要用些小闲钱,准备丢了不太难过才能开始。
相信我,你也不会是那个捡到圣杯的人,真正的指望还是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