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审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做事时采用的方法,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这样一来,这个人的真面目怎能隐藏得了呢?”
【感悟】
曾国藩的《冰鉴》中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天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
孔子的识人之法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来看:
一、视其所以
最简单就是看他所作所为,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首先我们从他的行为来进行判断,他是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恶?这就是通过外在表现来评判一个人好坏的初步标准,但这样做并不是能深刻的认识一个人!
二、视其所由
进一层就是观察内在动机。有些人为恶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他本身就恶;有些人为善也不是真正的内心善良,而是一种伪善,这些皆有可能。所以观察一个人的外在并不能判断出这个人的好坏,一定要看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在哪?要知道它的来源深处是什么?这样识人就更深一层。
三、察其所安
最高明的就是要看一个人平日的涵养修为,看这个人内在的价值取向及他的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思想控制,三观正的人,人品不会差!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他喜欢什么样的人,自然就会和什么样的人进行接触。
做学问最难的,就是要安于平淡,内心平静,不被外物所控,不被外境所扰,这样才是高情操的人。
所以言语是最表面的东西,也最不靠谱,日常行为也只是一个人的初步标准,了解这个人做事的动机才能够较为准确的认识这个人,认准他的价值取向和他的内在的兴趣,这才算是真正识人!
所以孔子观察人的道理就在于:
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無心,相随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