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昨晚的胡吃海喝,今天一下午都在拉肚子,也顺便把戴维巴赫的《拿铁因素》看完了。
当时在书店瞎逛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因为平时也常常买咖啡喝,我也鬼使神差地买下了它(原价)。
本书主要阐述了财务自由的三个秘密:1.先投资自己。2.不要做预算,让账户自动运转。3.从现在起,富有地生活。
坦白说这本书和国内的文化差异还是略大的,哪怕是爱看美剧的我,阅读的时候都还是有些困难。
首先说“先投资自己”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无论你现在拥有再多的资产(无形的或者有形的),如果不具备理财的能力,都会凭实力再把这些资产给亏出去。
当然书里谈到的“投资”是指把每天第一个小时赚的工资用来支付给自己(我也不是太理解为什么一定是“第一个小时”,薪资不是应该平均到每个小时中的?),相当于是10%的工资收入,用来投资。
随后又介绍的“复利”的概念,不管是复利的正向利用,还是复利在负债方面带来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因为目前我也身处于负债中。
但我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我认为不应当仅仅是金钱方面,还包括个人的能力、技能等方面。作者在第三点也提及了“梦想账户”,算是弥补了我的遗憾。
其次是“不要做预算,让账户自动运转”。相信不擅长做预算的人不止我一个,我的父母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知道怎么使用金钱,更不会做预算,所以这一点确实戳到我的痛处了。
关于这个要点,作者提出“不能预支你口袋里没有的钱。”我认为这是现今大多数人都应该注意的一点,太多的信用卡和便捷的贷款,让我们不知不觉就花掉了未来的钱,让青年人成为了“宝呗青年”(而我是个“宝呗中年”)。不要预支,就是要你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口袋,量入为出。
最后是“从现在起,富有地生活”。坦白说这一章节我并没有理解得很透彻,反复读来也不知道作者想确切表达的意思。大致就是不能光想着生活,也要有“梦想账户”、“冒险账户”云云。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会是我妈妈喜欢的一本书,她因为不懂理财,所以一味地“抠门”,供我读书,才让我有了今天的生活。
本书的作者并不是让大家变得抠门,而是想让大家学会分清楚,什么钱是非花不可,什么钱是不花也行的,在生活中学会做出消费选择——是想现在爽一会,还是存够了钱实现财富自由无限地爽?
还要学会利用复利,今早开始理财,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大家熟的不能再熟的老话,最近成为我的座右铭。人到中年,总觉得一切都太迟,但好像又可以重新开始,反复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来回跳转。在“谈钱色变”的文化背景下,还是希望通过学习理财知识,让自己早日过上自由的生活。
可以见到的是,售价49.8元的《拿铁因素》,本身也就是个“拿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