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鲁迅写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今天我要说的却是现实中关于修路的事。
今天去县政府广场玩,诶?在草地中间修了几条新路。说新路,是因为,确实是用水泥、石块新修筑的,但作为路却不是新的。这几处早被行人,为了方便,硬是从草地上踩踏出来了路。
这里不讨论爱护环境的问题,单讲修路的问题。起初修建这个休闲公园时,设计师也许从他的美学角度,在草地中间设计了好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有几处明明可以直直地过去,便要绕一个大弯。因为这个广场不是纯碎休闲娱乐的地方,很多人上下班也必须从这里经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些弯弯绕绕的地方,几乎无人光顾,地面上都长了苔藓,大家很自然地,从最近的距离穿过了草地。我也好几次直接从这些路穿过,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毕竟这不是真的路,总有踩踏草地的内疚。但总是方便许多的,大家也就这样走了,久而久之,硬是在草地上走出了几条泥路来。
让人欣喜的是,就在这几条走出来的泥路上,修筑了水泥路,让其成为真正的路,让人走着安心的路。
我不禁感叹这些设计者,或者是管理者,这灵活变通的思维,或者说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起初设计路时,是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的,只是从设计者一个人的角度来考虑的,他的初心绝对是好的,他认为也许这样更美观,也许更便民。但事实上,显然,考虑的是不全面的,不少地方是不合理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了问题,然后当即立断进行修正,实现了真正的便民,这个做事的态度,真的是为人称道!
但是,在我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不是很多时候也扮演了最初设计者那个角色,一厢情愿呢?
有不少家长说:“老师,我很爱我的孩子,他要什么,我买什么,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从没有亏欠过他。但为什么,他硬要说我不爱他,不理解他,总是和我对着干。”看着家长一脸的无奈,我总是很同情他们。也总是替他们难过。他们确实是爱孩子的,但这种爱只是从自己单方面思维中考虑的,严格的说这不是真正的爱。因为,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没有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可能不是需要吃的、穿的,也许需要的是陪伴,是倾诉,是理解。思想上都不在一条道上,怎能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要想改变,只有我们做家长的改变想法。蹲下来,与孩子肩并肩,好好地聊一聊,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需要的爱。就像这个修路者一样。
我又想起了,我的课堂。
我刚接到这个班时,我真会哭了!你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讲。批评了左边,右边又在讲,提醒了前面,后面的又在讲。每堂课都像在捉迷藏,看着他们屡教不改,气得自己狠不得给他们一巴掌。
但想想,这样天天训斥也不是办法,最主要的是没有什么成效。我仔细分析,他们喜欢讲话,原因一是我的课讲得不够精彩,吸引不了他们;二是他们根本不喜欢老师讲,他们听的上课模式。居然这样,我何不试着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改变上课模式?
于是,我的课堂上,不在是我一个人在滔滔不绝了,我设定了一个个挑战的问题,让他们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让小组成员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并且与台下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我只是在一旁做好服务,提醒一下谁发言了,递一下粉笔之类的,精彩处带头鼓掌。在他们疑惑处,适时点拨。
嗨!课堂有变化了:讲闲话的少了,专注倾听的多了,积极发言的多了,掌声、笑声也多了,我脸上的笑容自然也多了!
我很庆幸,我没有一直一厢情愿下去,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了教学策略。收获到了师生共成长的幸福。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做任何事,不要自以为事,一厢情愿地想当然,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从发,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大家行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