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文心》一书。初闻书名,误以为是一本文艺作品,没料到此书更像是一本国文教科书。小学、初中、大学阶段,语文教科书并未读少,但是,从没有一本课本让我觉得,像读《文心》那样获益良多。看《文心》的时候就在内心感慨:要是能在读书时期读到这本书,对语文的理解一定进阶更快。
一、对《文心》的一些心得体会
1、文中提到“一个人的通与不通,往往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须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之前,我一直把读单纯的定义为“看”。把阅读一事也仅仅用“看”这一动作来完成。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读书的一部分,是朗读。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朗读,对于阅读、写作的意义所在。朗读,让读书有了一种身临其境感,而锻炼自己朗读的能力,对当众开口演讲应当也有益处。听说读写,应当是连接在一块儿的。
2、文学不是孤立的事物,它与数学、绘画、英文等科目存在互通之处。数学解题的时候,读懂题干的中心意思,用的是文学常识。绘画时描摹出所见景色的手法,如远大近小,也和文学中写景手法相似。而英文,与中文同样是语言文字,不需提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相信各位都能体会到。
3、“不论做什么,将行动与看书打成一片。”看书是丰富大脑中知识储备、锻炼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纸上谈兵终觉浅,看书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实践上来,以行动为导向,效率会更高。我认为“将行动与看书打成一片”这句话,是一个令人终生受益的建议。没有知识支撑的行动是盲目的,甚至有时候在做无用功。
4、读书笔记,应是议论文形式的,最好能有例证。读书的过程应有所看,有所得。对于认同的观点,做出笔记后最好能够给出佐证的例子。这样的写法虽然耗时耗力,但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益,也能让知识之间串联的更加紧密。写这篇读书笔记之前,我读的书基本不写读书笔记,一般看过就放下。几个月前,开始习惯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好处在于:a.理顺思维。做完思维导图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觉得思维特别的清晰,对全书架构的理解也加深了。b.回忆方便。在遗忘了一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之后,去翻思维导图往往能够快速的回忆起来。但,只做思维导图,思维逻辑清晰了,表达能力没有有效的提高。而开始做读书笔记,并找到例子去佐证时,会让自己对书内理解的更深,同时表达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摘录
1、勿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2、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3、叙事文好比照明,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