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连续两节语文课,我计划好第一节课结束《孔子与学生》,第二节课指导孩子提问。
第二节课上,我问孩子们:学完了《孔子与学生》一课,围绕课文,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有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课后有两个问题。”其他孩子恍然大悟,纷纷点头,我微笑着表示同意,“我们还可以像这样提出问题吗?”孩子们跃跃欲试,我知道他们一时不知道从何提问?我又灵机一动,“假如你现在是一位出题的老师,怎样为《孔子与学生》这篇短文设计问题?”孩子们窃窃私语,好像有点思路了。果不其然,一位女孩举起右手,“联系上下文,理解有教无类的意思。”这个问题是阅读练习中必考的题型,紧接着,孩子们设计的问题陆续出来了。比如:1.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2.因材施教具体体现在哪些句子中?3.为什么说孔子是“万世先师”?4.子夏为什么越听越糊涂?5.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中的这指什么?6.学了本文,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7.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当然也有一些无关重要的问题,我反复提醒孩子们,提的问题要和课文相关,孩子们似懂非懂,我把他们提的问题都板书在黑板上,再提示他们哪些问题可以归成一类,经过我们的筛选整理,发现提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都能在文中找到答案。一类是和课文中心思想有关的,答案不能直接在文中找到,需要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得出。我顺势总结,提问要指向课文内容或者中心思想,这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豁然开朗,明白了提问的方法。
午自习,我又让孩子们用这样的方法,给语文天地的一首诗歌《爸爸的老师》提问,并用铅笔把问题标注在书上,再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再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用上午的方法比较顺利地提出了问题。我发现今天上课是花了不少时间,教学进度没什么进展,可是孩子们阅读文本的时间是足够了的,思考问题比原来深入了,大部分孩子课堂上的状态也明显好很多,我暗自高兴了片刻。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要继续坚持下去,长期下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