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其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02
上天赋予人的叫本性,人依照这种本性行事就叫做道,再依照的原则进行修养就叫做教化。道,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如果能离开就不叫做道。
所以君子在无人看到的地方仍慎重行事,在无人听到的地方仍心存畏惧。
因为最隐蔽的事物往往最容易被发现,而最幽微的事物往往最容易被彰显,所以君子总是谨慎行事。
喜怒哀乐还未发动的叫做中,如果已经发动,但未超出道德节制的叫做和。中是天下的大本原;和是天下的通达之途。如果能到达中和的境界,则天下万物就会各安其位,万物生长就会生长繁衍了。
03
本章是《中庸》的第一章,同时也是《中庸》一篇的总纲。《中庸》的主题思想就是教导人们修身养性,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具备理想人格,成为至诚至德之人。而这一主题思想就主要反应在本章中。
总括全章,是说人类的一切本性,都是自然所赋予的。循本性所为,即是大道,大道的休整,则靠教育。大道是我们一分一秒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大道了。
大道非常重要,所以君子应特别小心,愈是在人们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愈得谨慎小心,因为愈是隐蔽的所在,愈是容易被人发现,愈是细微的地方,愈容易暴露于人前。
君子愈在一个人的时候,愈应反省、检点。君子所应谨慎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感情尚未发动时,就应保持理性,这就是“中”;把感情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和”。中与和,是天下做人做事的基本与达道,天地的运行须得中和,万物生长也须得中和。
04
这几天比较忙,随手拈来刘永生先生所主编的这本《四书》来日更。百感交集,泱泱我中华,五千年来,就是被这些思想所充斥,教导,“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
且学习且感受且探索且分析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