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认为,人的思维千差万别,难以捉摸。得到精品课王雨豪先生,把人最重要的思维总结为三种:故事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
在解读经典时,千人千面般的感悟,也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结果,却都可用三大思维概括。
典型例子是东方《易经》,西方《圣经》,这两大经典各是东西方文化的基因,自诞生几干年来,历经弥新,为后人津津乐道。
《圣经》的流传,得益于里面的故事,将道理和人生智慧溶于故事。《易经》由儒、释、道三教合易,广泛传播。
正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在两大经典里,有人知道了故事,“看山是山”;有人做到了故事蕴含的道理,“看山不是山”;有人抽出道理的本质,感悟了人生智慧,“看山还是山”。
三大思维对应于人的一生,表面是“从生到死”,深层是“哪里来,去哪里”。贯穿于其间的,则是一连串的行为、选择、认知叠加。行为创造了一连串结果,构成个人一生的故事;指导行为的一连串选择基于个人的认知;生发的认知基于个人的素质,即基于自然规律的“我是谁”的追寻。
我们的天性已习惯于故事思维构造的场景,畏难于理性思维的独立思考,模糊于抽象思维。比如,为何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会立即想到动手解决,以构建场景。却未能独立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源,做到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疲于奔命地辗转于问题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