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 王维 《使至塞上》
这是一首边塞名诗。《看图读古诗》150首中,选编了中间四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选编部分的意思是:我像随风远习不的蓬草一相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在无垠的沙漠上一缕烽烟直升蓝天。绵长的黄河之上,浑圆的落日映照西天万朵云霞。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诗人用“蓬”、“雁”自比,抒发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同时向我们展示了辽阔、壮丽的塞外风光。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
我今生可能无缘见到“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我居住的小城,也早已是商楼林立,当落日对着小城深情一瞥时,要么,即使正好我那个时间段在街上,也只能看到落日跟躲猫猫似的躲在了高楼间。偶尔,在笔直的东西大街上,也能看到落日的背影,那时的她,身着红衣,慵慵懒懒的样子,令人顿生怜爱之情。她周边的楼呀、树呀,已渐渐有了暗影,她也被这些暗影慢慢包围,可能正在你不注意的一瞬间,再抬头,你已不见了她的身影。
落日在我心里最美的一景,则是在一次日暮归乡时。那是十几年前了,那时,母亲还在。周末,虽然单位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当完成挖坑任务时,已是下午三点半了。可回乡心切,仍匆匆地换了衣服,又匆匆地坐上回家的车。
渐近家乡时,已近黄昏。太阳红彤彤的,正落到村庄房顶的上面。此时,夕阳已失去了它的热度,红彤彤的,又大又圆。
时值正月末,气温还低,树木还是光秃秃的,枝枝桠桠随意地伸展着,展示着它们的本来面目。远远地,或许只是感觉,那一排排青杨的树干上似乎已经泛起了生命的青绿。田野里,乡亲们三三两两地在地里忙着着什么,有的在自己承包的小树林里施肥,也有一些乡亲正整理起工具,走向回家的路。荷把锄头在肩上,笑语欢声洒田间。他们映在夕阳下的身影那么长,这身影晃在这乡间的小路上,在我心里越拉越长,一直印在我心底深处,此时,我心里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农舍里,已有炊烟从屋顶上袅袅升起,于是,烟火的气息,饭菜的香味,伴着鸡鸭的欢叫,整个村庄沐浴在黄昏的安谧之中。
再看那夕阳,它不知藏到哪个角落里去了,只看到西边的天幕下,有一片红红的霞光……
我至今难以忘记那天美丽的落日,也忘不了母亲看到我时的惊喜……因为事先我没有打电话对母亲说要回家去。
-3-
如今想起,家乡落日,比“长河落日”虽少了些壮观,却多了些温暖。
落日熔金,家乡的一切——人、田地、庄稼、水……都熔在落日里,平添了许多的色彩与生动。我的心离家乡的人与物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这是一种向心的归属感吧?
而王维则不然,他在边关大漠,看烽烟直上云天,看落日圆落长河,景色再壮观,那也是排挤在外的人眼里的孤寂。
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冷暖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