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心,常怀敬畏”这是儒学大师朱熹的话,在这句话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关键词:敬畏。“敬畏”是什么?“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礼,“畏”是指惧怕、畏怯、战战兢兢。“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事物人格化的尊重;“畏”,是一种行为的警示界限,是对自身言行的自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是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中国人传统敬畏对象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相信只要表达了对大人、圣人之敬畏必然就表达了对天之敬畏,因为大人、圣人是天在现实中的代言人。这里的“畏”是由“敬”而生的,因为内心敬重,所以行为要有所限制。简单地说,敬畏是一种道德自律。是一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曾经盲目地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作为自身最高的价值追求。于是,人们变得自私狭隘,只关注自我,忽视对内心的审视,无视情感价值的意义,毫不介意对他者的感受,无法坚守内心的价值秩序。人们开始显得“肆无忌惮”。这突出地表现为敬畏意识淡薄,敬畏感的缺失。
穷孩子出身的马云曾经感慨说,自己能走到今天,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感恩之心,二是敬畏之心。所谓信仰,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
我们,究竟应该敬畏什么呢?
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就是将生命无辜地剥夺。
我们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随意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我们要敬畏法律和规则。律令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保障。没有它们,我们的社会就像没有约束的泛滥洪水,将一切都淹没。
我们要敬畏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区别除了自然环境和人种的区别之外,主要就是传统和文化的区别。敬畏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质。
我们要敬畏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说的这些离我们好远啊!那么,我们就从当下谈起,从我们身边说起吧:
我们要敬畏父母,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对父母恭敬、孝顺、体贴。
我们要敬畏真情,眷顾身边他人的感受,真心真意对待身边每一个同事,领导和朋友。当然也包括,在没有足够能力的时候,不去摘取那枚看起来诱人其实还很酸涩的叫做“爱情”的果子。
《礼记·中庸》里说:“君子慎乎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严格自律;“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这是心怀敬畏的更高层次。这种即使没有人监督也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觉悟、一种睿智。心有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敬仰、有所畏惧。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会生养出一股正气、庄严与崇高。
最后,我想用一位作家的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敬畏,是在自己有极大选择权的时候,内心深处灵魂的甘心慑服和自觉听从。我享受着这种服从和自律,我的外在是如此平凡普通,但是我的内心永远是高贵而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