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大会》节目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然而,大家对它的关注热情却并未因为节目本身的结束而减少。细细想来,与其说,这是人们对《中华诗词大会》本身的关注,不如说,这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如今许多学校都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
当我在班级给学生讲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在《中华诗词大会》上的精彩表现时,许多同学说:“对!对!她太厉害了!”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也看了这一节目,并对武亦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两首古诗,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有的同学甚至以诗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尝试写出精彩的故事。然而,也有一些同学,更多的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当时会背了,很快就又忘记了。为何不以这次《中华诗词大会》为契机,引导学生去诵读古诗经典,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引导学生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呢?最终,我们确定了一个小的切入点——飞花令。
因为看了这一节目,学生们对“飞花令”并不陌生。我们第一个选中的是“雨”,围绕着“雨”字搜集相关的诗句。学生们兴趣高涨,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诗句记在了九宫格日记本上,并开始熟读成诵。
为了激发更多的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比赛,一是小组赛(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二是个人赛(在小组赛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将被推选出来,参加个人赛)。为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及对待的态度,我们在周五的下午进行了“飞花令”的试赛。正所谓“不赛不知道,一赛吓一跳。”有的同学准备充分,激情澎湃,而有的同学则是明显准备不足,斗志全无。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佳和小怡组。当小佳抽到自己将对垒的是小怡小组时,连呼自己的运气不好,因为自己即将遇到高手——小怡。而小怡也是信心满满,势在必得。然而,真正比赛的过程中,小怡发现,整个小组更多的是自己“出马”,其他组员明显说不出几句含有“雨”的诗句。而反观小佳小组,一个同学说完,另一个同学又能挺身而出,一个个激情满怀。不多久,小怡组就败下阵来。当小怡伤心地坐了下去的时候,其他组员明显感到不好意思,好像对不起自己的组长似的。事后,听说,他们与组长商量,每人准备至少背诵30句含有“雨”的诗句,以迎接下周的真正比赛。
试赛之后,我与学生们一起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准备的方法:第一,有一颗认真对待的心:只有每位同学都认真对待了,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小组变得更加的强大;第二,有一颗智慧的大脑:巧妙地借用思维导图将古诗词进行归类记忆,将更助于记忆和提取;第三,有一种求胜的欲望:希望赢,才会为赢而努力,才会真正地去下功夫。
下课了,当我刚离开教室,就有同学跑到我的面前,自信地说:“老师,我们小组说好了,每人准备50句!”“老师,我会利用清明节假期,准备一些特别难的诗句,肯定不和他们重复。”
看着一个个学生自信而又灿烂的笑容,我特别期待他们清明节后的“飞花令”比赛,这看是只是一场比赛,但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有助于他们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期待他们下周的“飞花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