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时候,给女孩取名字也喜欢在里面加一个“男”字,但是没有本片女主“盛男”那么气势嚣张,人家给取得叫“若男”,意思是像让她像一个男人一样面对世界。
那时我也想像一个男人一样,我认为女人是不能独自面对世界的,所以我们热衷于过家家或者结婚的游戏,我们鲸鱼渴望海洋一样渴望着寻找一个港湾或者一双臂膀,我们需要被保护,需要被爱。
我的学生时代,可以说是一直处于“胜男”的状态,成绩还算不错,又是班长,似乎骨子里就有一种气场,需要压倒所有的男性,需要他们听我的话,但其实我的内心并不喜欢,我从小到大最想当的就是文娱委员,唱唱跳跳开开心心,但是我们的文化里会强迫一个班干部变得成熟稳重,即使她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这样的压抑终于在我的大学爆发,大学我荒废学业,鲜于社交,自闭懒散,最终度过了一个满是遗憾的大学。
高中是理科班,班上女生少,大家都不怎么打扮自己,好像学理科的女生就有一副固有的样子,眼镜,牛仔裤,帆布鞋,短袖,我们要像这个形象靠近,我们需要极力隐藏自己的女性特质,在被男孩子包裹的氛围里,我们强迫自己变得更像男孩子。
于是我大一耍的男朋友一周之后就把我甩了,说我不像个女生,我当时又伤心又自卑,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变得像一个女生,或者怎样的才是一个真正的女生。
毕业之后,我妈一直强迫我回去考公务员,说女生最后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问我妈,那为啥我学生时代还要那么努力去超过所有的男生,现在却又要顾家了呢,根本没有人教我啊,怎么一下子我就必须得改变,就像一棵长势良好的树,正在生机勃勃地发芽,突然在顶上就被人用天花板拦住了,旁边再给你开个孔,说这才是你生长的方向,那我最后只能是一颗歪脖子树。
于是我告诉自己我要独立,我要自己做所有的事情,我要去学习,我完全不需要男人在我身边,我要气场变强,但是我到头来我发现我还是在迎合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定义到底是怎么界定的,为什么我看到身边很多所谓的“独立”女性,我感觉我并不喜欢她们。
最近我在做线下脱口秀,我也在为自己的服装考虑,我应该穿得很有女人味,还是穿牛仔裤衬衫呢,如果我穿的太过妖艳,观众的注意力会不会因为太过放在我身上而忽略我的段子,同样也讲脱口秀的演员会不会怀疑我的段子水平,最后我选择来衬衫牛仔裤,好像这样我更自在,我的内心也是这样的想法,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时,我不希望被人注视,但是女性天生就比男性会得到更多的注视,男性也很享受集体去注视一个女性的感觉。
我认为的男女平等,恰恰是“求异存同“ 的,是先建立在男女巨大差异的前提下,在寻求共同点的,女性可以享受被爱,也可以主动去爱,完全取决于内心的想法和冲动。
在真正的男女平等之前,我们先要勇敢地展现自己,女性角度的自己,妖艳的,贤惠的,温柔的,放荡的,自私的,自闭的,骄傲的,偏执的,那些所有不被男人所接受的特质,都变得司空见惯,而不是女性自我约束的潜在“道德绑架”。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不太好的一点就是,女主角的“独立”标签太普遍化了,不施粉黛,被男人打,单枪匹马去采访,穿靴子皮衣被书包,走路带风,这样的独立显得有点“破罐破摔”,好像“独立”的性格就是会说脏话,会主动说出想做爱,会大声呵斥母亲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独立女性太生狂和外显,但是并不聪明。
她的内心和她的行动所传达出来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偏差,看起来生人勿进,但内心却希望有个人男人能给她最舒服的性爱,我想即使在事后她也需要男人的爱抚和关怀,但实际上她得不到,她也不会说出来,她以为自己不需要,或许她真的不需要,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日子还是稍显悲惨,我不喜欢我自己被当成工具,我需要的是让我感觉真实的爱,即使是假装出来也行,那是男人的课题,不应该女性再来考虑。
所以,如果盛男其实是生活中最普遍的叫“小玲,小芳”的女孩,她过着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有一天突然检查出来自己患了子宫癌,她会怎么做,她会再去寻找自己吗?
盛男的形象不是特别符合大部分女人的真实形象,所以她做出来什么事情,似乎都能理解,但是这样传达出来的观点可能是,女人只有向她这样才能去做这样的事情,你要是蓬头垢面的家庭主妇你还敢这样吗。
这恰恰把女性的形象固化了,男人的独立形象似乎就没有什么明显的界定,而女人一扯到独立,背后好像就要扯出一系列潜在商家,健身房啊,烘焙啊,MBA、皮肤管理场所,高档聚会........做女人太难了吧,做女强人不是更难了吗,救命啊,有没有哪个有钱人可以包养我呢。
我倒是觉得这个母亲的角色才是真正的独立,跟老公各玩各的,一把年纪了还是打扮的漂漂亮亮,随时随地去勾引人,热烈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伤心了就在街头痛哭,转头抹掉泪水就能涂起口红重新去钓新的汉子,这才是真正的独立女性啊,姐妹们,梁美枝才是挑起了女性进步独立的大旗啊。。。。。
我不想活得像男人,我想活得像女人,一个我认为的真正的女人,就像梁美枝,哈哈,老了也能钓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