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雪峰上了热搜,原因有两个:1. 据说3小时狂赚2亿;2. 根据人口出生率,张雪峰还能火十几年。
张雪峰的服务对象是高考考生,服务内容是志愿填报。
第一次听说张雪峰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以前没有张雪峰不照样报志愿吗?
以前如何报志愿?
高考报志愿经历了三个阶段:
1.报志愿——考试——出分数——录取。
2.考试——估分——报志愿——出分数——录取。
3. 考试——出分数——报志愿——录取。
第一个阶段,猜一猜自己能考多少分,就像算命。
第二个阶段,稍有根据,拿着试卷估一估自己能考多少分,当年我估了570分,实际考了563分,算准的了。
第三个阶段,凭真实分数报志愿。
分数这一环确实进步了很多,然而这并不代表全部。
往年的报考有三种情况:
1.凭兴趣和往年分数线报
考生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对照往年各所大学的专业录取分数线填报。
这样的学生少之又少。
就像北大的韦神,从小就对奥数感兴趣,一直在研究数学。
2. 瞎报,随意报。
考生完全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高校根本不懂。
像我当年,我爸找了个算卦的,说填报东南方向,我们就选了一个城市。
卡着学校录取线报的,专业是瞎选的,后来被调剂了。
据了解,好多同学都被调剂了。
3. 人云亦云,别人报哪,我也报哪
就像我,我们村比我小的几个都报考了我去的那所大学。
说实话,这样的报法存在很大风险。
因为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5年,就是为了高考改变命运。
而高考最重要的一步——报志愿,却这样潦草对待。
有多少学生苦读15年后却一直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这是多么悲哀。
但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即使面临这样的事实,依然很少有、甚至没有学生或者家长提前了解、提前咨询志愿报考。
为什么呢?
为什么人们不提前准备?
1. 不具备条件
学生从高一到高三,甚至是高三一年内,成绩都可能有较大浮动。
比如说,高一能上985,高三只能上二本。
也有学生在高三的时候成绩快速追上来。
家长和学生认为,在成绩不稳定的时候,都不应当提前准备报志愿。
2.追求更好的成绩
你以为成绩稳定的学生会提前了解高校信息吗?
不会的,因为他们总想着如何让成绩提高一点,再提高一点。
这个现象说明人们忽视了选择的重要性,自主的重要性。
问题开始凸显
很久以前,不管报什么专业,国家包分配工作,只要能考上大学就有铁饭碗。
再往前几年,毕业生拿着学历,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养家糊口。
虽然可能是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算了,就这样吧。
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不少高校毕业生,甚至是本科、研究生毕业待业在家。
按照以前方法报考的院校或者专业存在扎堆、聚集现象。
同时,一些专业招生人数过多,社会人才溢出。还有一些行业需求过剩,供不应求。
比如说张雪峰老师推荐的口腔医学专业,由于之前没人报考,毕业生少,口腔医师少,所以收入相对较高。
比如护士行业,前几年需求量很大,报考的人也很多,但是这两年就溢出了,很多护士找不到工作。
当触及到人们的收入和温饱,就发现不能再“随意”报志愿了。
张雪峰做了什么?
和以前的“兴趣导向”不一样,现在变成“收入导向”了。
也就是说之前是分数线附近的院校,不会细究什么专业,能考上就行了。
现在不光要考上,还要考一个正确的。
张雪峰分析各大院校的报名录取比例,分析各个行业的起伏变化,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率。
有的专业毕业生高高溢出,有的专业存在很大空缺需要填补。
说白了,物以稀为贵。
张雪峰老师把溢出专业和空缺专业筛选出来,提供给考生,供考生选择。
当然,根据不同的地域、分数段,还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分析。
张雪峰老师就是一个学科婚介,把适合于每个考生的院校、专业介绍给学生。
选专业和选伴侣有什么区别?
一些年轻人闪婚又闪离了,为什么?
因为他不会识人,还没有开始选择就做决定了。
一些人你看他年轻的时候总是换男朋友,有的家长就看不惯:这姑娘咋这么疯呢?
那是人家在挑选。
一个特别文静的小姑娘,家长眼中的乖乖女,没有什么经验,遇到一个对自己好的,结婚后发现并不是那回事,谈恋爱的时候人家就是要使出浑身解数对你好啊,要不然怎么叫做谈恋爱!
人们总是能找出一些不挑选的理由:
比如,我还年轻,还不到时候。比如,我还想玩几年。
这就是认为自己不具备选择的条件,没到时候。
再比如,我看不上,我想找个更好的。
这就是想追求更好的。
这和家长、学生拒绝提前了解、选择院校和专业的理由是不是如出一辙。
等到30多了,周围人都结婚了,自己也被催婚了,什么经验都没有,就去找婚介,去相亲。
等到高考了,必须要报志愿了,怎么办,就去找张雪峰老师。
并不是婚介所的人有多高的识人本领,这就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经验,能一眼看出谁和谁很配。
张雪峰老师也是这样的,他是经过花时间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得出结论的。
没有人说找对象一定要去婚介所,也没有人说报志愿一定要找张雪峰老师。
但是如果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那就只能去找。
如何提前准备
1. 带着了解的态度
一些人听到提前准备就很紧张,感觉如临大敌。
应当放轻松,以交朋友的心态去了解一个人,以看新闻、看咨询的心态去了解一所学校,一个专业。
在学习之余、工作之余,一边休闲一边了解。
有人一板正经,当然我之前也是这样的。
认为跟一个人交了朋友就是要跟他结婚,去了解一个专业就是要报这所学校。
不是这样的,交朋友和婚姻之间隔着很远,看咨询和报志愿之间也隔着很远。
要摆正态度。
2.博学强记
虽然是本着了解的态度,但是要记笔记,不能像看喜剧一样一笑而过。
要记笔记,每次记一点,积少成多。
3. 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虚假新闻和信息,就像一些人善于伪装一样。
要学会识别,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记下来一条信息,比虚假的100条强多了。
如何选择
大多数人只会被动地接受,不会自主选择。
选择的根本在于明确自我需求。
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讲到了电视、短视频以娱乐的方式出现,蒸蒸日上,而人类无声无息成为娱乐的附属品,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
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人性喜欢表面、肤浅、短暂的正面情绪,就像兴奋剂。
药效过后,一切都变成虚无。
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性,社会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
给我们一个短视频,我们就天天傻笑着看。
给我们一部剧,我们就能天天跟着看。
给我们一份不太喜欢的工作,我们也能坚持做下去。
给我们一本信息量很少的报考志愿,我们就靠这本书对过去的十几年画上了一个潦草的句号。
你知道吗?免费的东西价格最贵,总在不知道的地方狠狠地宰割你。
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是一个更加干练、充满能力的自己,还是一堆笑话、一部喜剧。
就像张雪峰从网络上分析出来的信息后再做一对一服务。
一对一服务的基础是什么?是客户需求明确。
如果一个学生跟张老师说“老师,我不知道对什么感兴趣,我也不知道想去哪些城市”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老师也只能给出一个大众化的解答。
所以真正的需求还要靠自己挖掘。
一个姑娘跟婚介说“我没有特别的要求,普通的正常的就好”,另一个姑娘跟婚介说“我想找一个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幽默,善良,最好在体制内工作的”
显然后面的姑娘更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男孩。
自己的结只能自己解,别人只是引导和帮助。
选错了并不怕,就怕选错之后,才发现其实是自己早早放弃了选择的机会。
希望在年轻人们都能正确对待自己生活中、人生中面临的选择,提前为选择做准备,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