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搭灯棚,
挂上花灯和彩带,
欢歌笑语舞龙狮,
赏灯猜谜赞壮举。
巧匠艺精展日月,
流影玉树旋光色。
风漾水荡波百业,
万事兴旺盈辉煌。
正月十二赶老鼠,
敲响木柜和铺床,
寻遍旮旯查足印,
驱得老鼠无处藏。
确保安全藏剪刀,
消痕除迹无处寻,
一日没有咔喳声,
一年就无老鼠徘。
正月十二包饺子,
包得饺子像老鼠,
捏紧老鼠偷吃嘴,
不能再去咬西东。
喝碗糊糊布沼泽,
迷得鼠眼不开睁,
炒盘花生咬声响,
嚼得鼠耳如摆设。
正月十二收旧鞋,
防鼠做窝育小崽,
垒成鼠洞去烧邪,
各家老鼠一窝烩。
平平安安烤柏火,
红红火火散吉香,
烤去“败祸”求祥好,
佑保家人无恙灾。
以下是正月十二的一些主要习俗和禁忌。这些习俗和禁忌,反映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信仰的尊重。
习俗一:搭灯棚迎十五
正月十二被称为“灯棚节”。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孟光的英雄,他在正月十二这一天,带领村民击退了一群凶恶的妖怪,拯救了村庄。为了纪念这一英雄壮举,村民们决定在每年的这一天搭起灯棚,并挂上花灯和彩带,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
习俗二:包饺子捏鼠嘴
在正月十二这天,家家户户要包饺子,人们会把饺子捏成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当作眼睛。但包饺子时一定要捏紧,俗称“捏老鼠嘴”,意思是让它光高兴,不能咬东西。寓意着防止老鼠祸害家里的粮食。
习俗三:藏剪刀求吉安
正月十二,有些地方的大姑娘小媳妇就会行动起来,把家里的剪刀用红绳或红布捆包起来,然后藏好。通常是藏在褥子底下或抽屉里,在正月十二全天一家人都不能用剪刀。这样,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喳"声,家里一年就没有"咔喳咔喳"老鼠嗑东西的声音。此外,藏剪刀这个习俗,也有切断不好运气和避免争吵、伤害之意。
习俗四:喝糊糊炒花生
在正月十二的晚上,一些地区有喝小米面粥或玉米面粥的习俗,意思是“迷老鼠眼”,让老鼠看不清东西,以防止它偷吃家里的粮食。同时,还要炒花生,意思是“炒(吵)聋老鼠的耳朵”,确保一年里粮满仓,食无忧。
习俗五:收旧鞋烧鼠洞
正月十二这天,有些地方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老百姓也乐意把 "邪"(鞋)送出去。人们认为,老鼠除了打洞外,还习惯藏在人们不穿的旧鞋里做窝、生育小老鼠。所以在正月十二这天要收旧鞋,而且孩子们用收到的旧鞋再垒成老鼠洞的形状烧掉,象征着将各家各户的老鼠一窝烩。
习俗六:烤柏火去败祸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黄昏时分,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柏火谐音“败祸”,烤柏火是烤掉一切灾祸,以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兴旺,平安健康,无病无灾。
习俗七:赶老鼠除祸害
“打、打、打旮旯,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正月十二早上太阳还未升起来,一些地区的大妈、大婶们就带着孩子们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手拿着木棍敲打着可能藏老鼠的地方,土坑的坑洞里、墙角的老鼠洞里、墙根的砖缝里、木柜底下的布鞋里、牲畜棚里、柴房里、厕所里……凡是屋子里旮旯都要敲打个遍。
禁忌一:忌吃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富裕和丰盈。但在正月十二这一天,吃鱼可能会被解读为“失尔去余”的意思,意味着财富的流失,导致财运的不稳定,带来财务上的困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人在这一天选择不食用鱼类,以求取平安和顺利。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打油词,不入平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