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青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我校少工委倾力打造少先队现代蚕桑智慧劳育基地,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将思政特色理念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用“大思政”引领少先队员们体验劳动,开辟一条具有独具特点的劳动教育新路径。
一、建基地,筑牢育人阵地
我校建在汇泉路边,背靠红槽房社区公园,面积25000平方米,学校后山和公园直接连通,所以整个公园都是我们的实践基地,开展各种活动都非常方便。校外,建有20亩叶桑基地,主要作为学校学生家蚕饲养的食物来源;校内,建有10亩果桑基地,种有1000余株果桑并套种中药,每年我们都会举办“桑果采摘节”、“冬季桑树养护”、“桑树除草施肥”等活动。
学校还建有集蚕桑文化展览、蚕桑劳动教育、蚕桑文创宣传为一体的特色家蚕示蚕室“融易儿童蚕学宫”,每年都会培育上万七色家蚕,走进每一个学生家里,开启学生家蚕饲养的“智慧蚕桑”课程实践。我校社共建30亩桑蚕园,种有10000余株叶桑,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少先队实践基地。
二、开课程,夯实育人载体
学校与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家蚕养殖,与重庆市蚕科院合作开展特色桑树种植与蚕桑衍生产品开发,与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共同进行课程实施,并将传统蚕桑劳动与“AI+”智慧平台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学科融合、双线互嵌、家校协作三大实施路径。
在学校小课题研究中,关于“智慧蚕桑”的研究五花八门,有研究桑树种植的,有研究桑果果实的,有分离蚕丝的,还有进行蚕茧二次创作的,每一个研究学生都要亲身去实践,亲身感受劳动带来的成果。除了课题研究,学校还开设了融合课程,缫丝体验,蚕桑手工,蚕丝扇制作,都是其中的特色课程,每年抢课都异常火爆。
教师们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团队打磨“桑树种植”劳动课,在区级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我们还撰写了相关论文,也收获了不少喜悦。精心打造的课程自然要让学生体验,学校将部分精彩片段制作成视频,在学校大屏和班级智慧平台滚动播放。
三、重评价,注入育人新动能
评价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指标,在进行思政特色劳动课程引领时,我们从评价倒推目标,发现多层次的评价对于参与对象是无比重要。人需要被鼓励,才能拥有不断地前进动力,学校致力于在评价方面作出改革,以见成效。
首先,调整教师职称评选指标,激励全学科老师参与,加大不同学科的融合,打造精品劳动课程;其次,建构“执照+护照+勋章”的少先队员立体升级评价体系,推行“劳动护照”认证模式,开展“养殖小沙粒”等评选活动,并纳入少先队活动考核范围内;最后,探索“教师+家长”“个体+同伴”“学校+社区”的协作评价模式,开展“劳动小院士”“劳动指导奖”评选,鼓励少先队员、教师、家长等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
学校打造的特色思政融合课程,集思政、劳动于一体,并且不同的活动之间环环相扣,有层次有关联有行动,课程的内容和价值都非比寻常。更巧妙的是,学校借助劳动活动开展了“融雅全能少年”评选,更加大了少校队员的选拔。有了学校的特殊加持,我们的建立了新时代劳动少先队体系,希望能借此机会不断开发更丰富的思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