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这里是小苏。
今天下车时,右脚踩上层层叠叠的银杏落叶,细密的响声,即使没有看见,也可以想到必定是一片金黄灿烂。
或许,颜色是可以被听见的,声音也是可以被看见的。
就好像有那么一些歌,只要听到它,记忆就会回到某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声音被赋予了一种特定的颜色或是画面,听见的瞬间,回忆的箭矢就会破空而来,然后,“啪”地命中靶心。
🍃
我有这么一首歌。
李宇春的《和你一样》,只要听到这首歌,我就会回到汶川大地震那一年。
那一年,我还在镇上上初二,刚吃完午饭,安静地趴在课桌上睡午觉。教室里老旧吊扇吱呀吱呀地转着,窗外枝繁叶茂,光影被筛选成大块的光斑。为了避光,我用胳膊挡住了眼。
变故是在一瞬间发生的。
起初只是感觉在梦中开始悬坠,惊醒后,愤怒地踹了前座的椅子,“晃什么晃,睡觉呢。“前座男同学回过头来,是一张无措的脸。
下一秒老师出现在班级门口。
地震了。
老师带着我们从顶楼往下走,楼梯上挤满了学生,脸上的表情不是害怕,是茫然。没人经历过地震,没人知道应该怎么做,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下楼,没人推搡,甚至比大课间还要安静。
孕晚期的女老师被搀扶着下楼,她努力地想要快一点,再快一点,甚至想让帮忙的人先走,仿佛有人陪着比她独自一个人更让她张皇。
然后她和大家一起来到了操场,瘫坐在升旗台旁,汗水湿透了她的前襟。
🍃
直到站在操场上,才看见教学楼旁边的瓦房屋顶,瓦片滑落大半,碎了一地。灰黑色的渣滓,躺在值日班级午间刚刚清扫过的水泥地面。直观的破坏,才让少年们明白地震意味着什么。
毁坏和不可抗。
当天再也没回到教室上课,住校生们也没住回寝室。老师们拖出凉席,一张张地铺满操场,孩子们或坐或躺。天空繁星点点,夜风清凉,交谈的声音细细碎碎,激动,害怕,夹杂着人生第一次的新奇。
然后是老师把大家聚在一起看央视的赈灾晚会。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5.12汶川大地震,到底意味着什么。成片倒塌的房屋,难以数计的灾民,一个个故事一声声呼喊,传进我们的耳朵,在脑海中撞击出巨大的回响。
也许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哭,但每个人都啜泣着,泪水比我们自己更先明白复杂的情感。
这绝不是轻飘飘的同情二字可以概括,是爱,是尊敬,是感慨,是悲伤,是大自然引发的千千万人的震颤,是群体的共振,是少年们十几岁的人生里从未有过的激荡。
那时候,每天都哭,每天都看。看了哭,哭了看,循环往复,身体养成惯性,直到现在看到当年的只言片语,泪腺都会酸胀,然后控制不住的流泪。
🍃
毕竟不是震中,学校通知放假,归期无定,老师只留下一句等通知,没有更多学习方面的叮嘱,只是一遍遍地说着,小心些,再小心些。
回到村庄,爷爷奶奶们都谈论着这场灾难,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都放着新闻,放着赈灾晚会。夜晚也不再睡在房子里,木架子床被抬到坝子里,有条件地会支起蚊帐。
我家只是点盘蚊香放在床边,奶奶就拿着蒲扇在我身边摇啊摇,现实与梦境的边界逐渐模糊,入睡前还依稀看到燃烧着的蚊香的红色亮点。
再回学校上课,快一个月后了。大家都热火朝天地讨论着那些让人感动的事迹,每个人心中都沸腾着澎湃的热血。好几个同学的父母,都开车驰援灾区,直到此刻还在灾区前线。
后续的捐款大家也有种与以往不同的英雄主义,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周只有20块生活费的我,捐了15块,要不是白饭需要买咸菜,那5块也不会留下。
那段时间听的音乐也大多和这有关,《天使》、《倔强》、《爱的奉献》、《我们都一样》、《和你一样》......
每天的耳机里都听着《和你一样》, 李宇春用温柔的声音徐徐抚慰低落的心。过了很久以后,在高中的宿舍里,耳机随机播放到这首歌,还会头皮发麻的感觉捕获。
“日子那么长 我在你身旁
见证你成长让我感到充满力量
谁能忘记过去一路走来陪你受的伤
谁能预料未来茫茫漫长你在何方“
🍃
上次出差经过汶川的时候,看见那些新建的房子也开始旧了,才感觉时间竟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总有些回忆历久弥新,总有些情绪绵延一生。
那段时间的所有记忆,都被浸泡在脑海中的“福尔马林”。情绪被无限拉长到北京奥运会,到那年年底的雪灾,到去年的水灾,再到前几天的甘肃地震。
每一次都会听到《和你一样》响起,李宇春在那些视频的背后轻轻地唱着
“我们都一样 一样的坚强
一样的青春焕发金黄色的光芒
哪怕会受伤 哪怕有风浪
风雨之后才会有彩色阳光“
在敲下这些字的当下,多次眼酸,流泪的冲动一次又一次。
相信,风雨之后一定会有彩色的阳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