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逻辑体系。
这里面包含着我们遇事时的反应机制、做选择时的导向机制以及事后思维的反省机制。
它们就是我们寻找人生价值的三幅地图。这三幅地图由我们亲自构思、临摹和润色。
然而有许多人都错画了它们:
1.“自以为是”地图
美国心理学大师斯蒂芬.科维曾给我们分享过这样的故事:他的母亲有一次听他的演讲,发现有两个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一直窃窃私语,她觉得这是对她儿子的不礼貌,因此感到非常愤怒,演讲结束后她第一时间就去质问。
“很抱歉女士,我身边这位女士是韩国人,我是她的翻译。”
斯蒂芬说,当时他的母亲十分的后悔和羞愧。
只要稍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就会发现像这样遇到事情还没有弄清楚状况就主观臆断的情形时有发生。
比如某个清晨你早早的来到公司,将办公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就在你出去透抹布刚回来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同事小兰也早到了,你还看见主管也刚好来办公室,态度超级好的对小兰说笑。
你心想:主管一定以为早晨的清洁都是她做的。而小兰也“默认”了。她太可恶了!
于是,你一早上都不开心,对小兰也是不理不睬的。
终于吃午饭的时候,小兰告诉你,早上主管称赞我们今天早早的到岗,特别是你打扫卫生很仔细呢。
“哦,呵呵……”你一脸尴尬和羞愧。
客观事实其实就是人生通往成功的一节节阶梯,如果我们不一步步踏上去,踩过去仅凭我们浅薄而狭隘的认知去想象,恐怕谁都难以知道人生的“真面目”。
扔掉“自以为是”的地图,拿出勇气探究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别轻易地下结论。
2.“给他人建议”地图
很多长大后的女儿都会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要活成我母亲那样!”
“她总是用她的意念控制我,让我按照她的方式活。”
“她让我必须做这,做那,可她从没问过我喜不喜欢做!”
很多长大后的女儿到最后又哭着对自己说:“对不起,我还是活成了我母亲的模样!”
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也不断要求自己的女儿做她们心目中正确的事情:无论是专业、工作还是婚姻,甚至是什么时候生孩子,怎么养育孩子她们都要女儿按她说得做。
她们说:如果要我重新来过,我会像我教你的这样活。
于是她们就将自己满意的地图(自己可能都没有真正实践过的)硬塞给了女儿。尽管她们递交的样子看起来非常有信心,但其实地图的目的地她们一点儿也不能确定。所以,日后她们还将继续存在在女儿生活的细枝末节中,给出大大小小的建议。
然而,你验的光选的眼镜对别人有用吗?
你的鞋子别人穿着合适吗?
也许有的时候可以,可大多数时候都不管用。
也许有的意见在一种情况下起作用,而其它情况下却起不了作用。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没有哪怕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还刚好处在同一个时代和境遇里,因此请扔掉“给他人建议”地图,关心对方真正所需,帮助他们、支持他们与陪伴他们。
剩下的交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3.“决定论”地图
我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儿。她不喜欢跳舞,确切的说她拒绝民族舞,她害怕看到小姐姐们劈叉、下腰时痛苦的表情和老师依旧毫无关切的督促。
可当她看见肆意张扬的爵士舞时,她却不禁快乐的扭动起身体。尽管她不够认真,还总是跳错,我都没有去刻意纠正。
家里的其他成员,却不太同意她学跳舞。
外婆说:我们家没有跳舞的基因,她也不会是跳舞的料。
奶奶说:别折腾了。钱花了也学不到什么名堂。跳舞有什么用,又当不了舞蹈家。
伯伯说:学习就够了,还跳舞?别把小孩累着了。
我惊着了,于是问我家小姐姐:你还跳吗?(她跳的确实难看)
“我要跳,我喜欢卷卷老师!”然后还加上一句:“千万别给我退费!”
另外,她还有学画画,那些画具她一直如数家珍。
看到她,我仿佛看到了人生无数的可能。我也打定主意会坚持到她能坚持到的最远的地方。
美国心理学家科斯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曾告诉我们类似的道理:人生地图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绘制,我们得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直到死去!
在这个需要不断去接触、去刷新、去反省的人生旅途上,试问我们凭什么在某一刻、某个年龄段、某次失败、某个事件时就“啪”地将一张人生地图裱在了我们心上,从此就被剥夺了打破的可能?
这是不是太过可怕?
我不知道我女儿以后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绝对不会也永远不会去给她的人生下什么定义断言她会是或是不会是怎样的人。
我会扔掉“决定论”这张地图。拥抱生命中无限可能!
我们尊重客观事实,但请别误以为自己的事实就是全世界人的事实;我们实事求是,但请别拘泥于现状。
当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修改、完善、开拓他们的人生地图时,你手里的这三幅“误导”地图,还不打算扔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