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台下准备的很充分了,但当站到主席台上开口讲第一句话时,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紧张。
为了这次10分钟的报告,我的文稿准备了差不多2000分钟,我以为我真得“准备好”了,但是,结果与自己想象中还是有不小差距。尽管台下有观众给我发来微信说“课件很精彩”,“讲得很好”,但我知道,是我准备的文稿内容尚可,而不是我所希望的报告的整体表现。
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演讲也是一种技能,需要的是不断磨练,找到演讲的感觉,特别是台上的那种淡定自若的气场,如果不经过大量实践,是很难做到的。
看当天会场上各位嘉宾的表现,台上气场强大的两位嘉宾都没有拿讲稿,一位是前省领导,出口成章,语气语速自然到位。另一位是公司董事长,侃侃而谈,充满自信。看得出,他们跟我不一样,台下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而是日常大量的当众讲话练习,已经把台上讲话融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天会场上,我紧张,但可能尚能掩饰。但是,有几位公司高管,尽管他们业务娴熟,对资料也掌握得足够熟悉,但就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演讲训练,作报告时不是一头扎到讲稿里,就是紧张得身体发抖、话都说不完整,让整个演讲质量大大减分。
第二,总想着等“准备好”再动手,永远好像都没有“准备好”。如果说演讲训练算是一次“教训”,那么这次有个“经验”收获。
以往准备演讲或者讲课,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资料准备上,以致于迟迟做不出内容,甚至几次都是在讲课前一晚熬夜拿出了文稿。
但这次由于是双方合作制作,时间紧,对方还要求审稿,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自己改变从资料收集的做法,而是先定框架,然后边找资料边打磨内容,拿出一个差不多的初稿,之后第一时间发给对方审稿,根据对方反馈意见,自己再进行修改和细节打磨。
以往永远感觉自己没有准备好,而迟迟不动笔,就算开始了,也担心水准不高对方不满意而自己闷头修改,导致经常在截止时间才交差;这次则首先克服了心里障碍,不再用所谓的完美主义而把时间消耗在准备上,而是快速拿出一个差不多的产品,然后交由其他环节,共同商议改进,最终,文稿的内容得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呈现。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特别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被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裹挟着,各行各业不断被颠覆与重构,我们所有人对未来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
应对这种巨变,最重要的是,开始去做。那如何做呢?正如《精进》这本书里提到的,要用“精益创业”的方式走向人生的成功,要做到这三点:
第一,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第二,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第三,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最后,请记住“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要等待,现在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