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路上,叶子们睡着了,静静地躺在大地上,有些已经枯黄,也有腐烂了的,不经意间都会钻进泥土里,待到明年春暖的时候才肯出来。
大院子里的这棵银杏树,无声地陪着这个小男孩走过了三十几个春秋。小男孩看着眼前的这棵树,觉得真好。他们可以躲在树下玩,也可以在树皮上画画,最喜欢的就是爬到树上去,摇起了树枝,纷纷洒洒的秋叶便飘的到处都是。
有一天,小男孩遇到了一个困难,于是就问起了他的爸爸:“爸爸,人都会死吗?死了之后会去哪里呢?”爸爸心想,你才那么小,快乐的童年才开始,就已经想这个问题了,其实他也不知道答案,于是呀指着院子里的树,告诉他:“你看这树,春天的时候是绿油油的,秋天又是黄彤彤的,就是冬天,也是安静的待在那里,一年四季,如此反复,简单而平凡。我们人呀,也和这树一样。”
“你现在正是发芽的时候,要经过风吹雨打,才能成为一棵大树,所以你要珍惜每一天的生活,珍惜我们的生命,快去玩吧!”
小男孩拉着爸爸的手蹦蹦跳跳的走向了远方。小男孩的心里从此便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做一个善良的人,他想保持一份童真的乐趣,他快乐的生活在大地上。
风和日丽的日子,小男孩追逐在草坪上,风雨齐来的时候,小男孩逆风而行,不惧风雨,直到有一天小男孩长大了。
生命就是如此的美妙,如今他努力的工作,但是也从没有放弃心中的一份美好,一份梦想。
阿德勒说,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就是虚构的目的论。这个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性、超越、完美,他称之为追求优越感。
他将人类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现均视为朝向这一目标的运动。他指出,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 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
那么,个体为什么要追求优越感呢?其中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在阿德勒看来,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优越,不完美,因而需要奋然追求优越感。 孔子说,“君子耻居下流”,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本人也是“少也贱”,于是发愤好学,终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域。
一颗开花的树,生命是那么美好而奇妙的,如今的他有着自己的追求,安静,阅读,教育,他想要影响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份美好。他依旧想爬到树上,奋力地摇曳,那飘落在地上的种子,也许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发芽生长了。
阿甘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所以我经常告诉我身边的朋友们,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一件事情,然后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