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美是人们对生活中事物或人及其感觉的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美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精神享受的基本的原始的途径,是人们精神世界里一个模糊的普适标准,是塑造有别于现实的诗意世界的一种思维与方法。
美在人心。
人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或人表现美的神情或者言语时,同伴会问出“你为什么认为它(她)美?”、“它(她)美在什么地方?”之类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思维方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看待、理解、表现美;也就是生活的艺术化,寻求一种看似脱离生活的真实体验。
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是对于生活的一种美的精神,对于美的生活的精益求精。用艺术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生,这个人生才会有艺术化的感觉,也即是人和自然、社会、世界,进行情趣的往复的交流,才会觉得这个世界生动有趣,感知世界的美。
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元化
万千世界的生活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看待生活中的美的方式理应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可以看做是文艺美学中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依据。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元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创新、发展都应该有很大的意义。
比如中国的汉字之美。汉字是意音文字,其创造本身就源自于生活,本身就表现出一种简洁的超然的美,古代文人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以书写汉字为美——书法。简化之前的“習”,寓意小鸟每天都挥动着翅膀在天空中练习飞翔,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努力的过程,然而简化之后这个寓意基本不再了,看待的方式变了,其本来的美妙的涵义也就没了。“笑”来源于《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笑的涵义就是花开时所表现的令人愉悦的美丽的情形,因此,笑会给人一种亲切感,美感。如果单单看汉字只是觉得它们是由线条组合而成的方块字,那么就会失去原本很多的情趣与内在美。
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元化也体现在人们对于看待事物的态度,比如朱光潜先生在谈“审美”时,一棵古松为例,来说明审美中艺术思维与方法的角度与态度。他说有三个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看到一棵古松,木商首先想到的是这棵树能不能砍倒,能不能做成家具等木成品,能卖多少钱,成本如何,这是一种实用性的态度;植物学家则先想到这棵树是何种何属,显花还是隐花,季节性如何,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画家则是什么都不管,只是欣赏这绝美的画——苍劲挺拔的独立于外的美妙画卷!这是一种美感的态度。对于同一种事物,用不同的角度或者态度去看待,其结果截然不同;对于同一棵古树所表现出的实用之美、科学之美、美感之美,是不分先后彼此的,有的只是看待的角度的不同。艺术思维对于美的多元也启示人们用一种更宽广的态度,更广博的胸襟去面对问题,面对现实,面对生活。
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的思想由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所以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一次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题目是《科学与艺术》,他说科学和艺术是自然这枚圣牌的正反面,一个是用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个则是用感情。当人们不再有爱恨之心;当苦难不再引起同情,伟大的英雄业绩的故事不再动人地传唱;当田野里的百合花不能再与身披盛装荣耀已极的所罗门媲美,高峰和深渊不再使人惊叹,到那时,将是一种人类艺术天性的泯灭,也是人性的泯灭。对于人类文明来说,科学与艺术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失去一边自然就不平衡,就会出现问题。因此,用一种艺术思维的方式来看待生活,看待现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生活中的艺术,更多的是追求道德层面,感觉层面,境界层面的美,应和科学中的真理之美来修饰文明之花。
艺术思维的元素与指向
艺术思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区别于其他思维的地方有很多,主要的明显的就是其含义或者元素。哲学思维的基本是理性,其元素是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的,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的抽象形式;而艺术思维的元素则是形象、情感、联想、灵感直觉等非理性的,千变万化的形式,艺术思维的主题元素就是形象和情感,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写道:“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脱离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尽管片面,却也可以说明艺术思维的本质是人们的情感和形象的关系问题。
艺术是情感的,是人们对于形象的直觉的感性表达,对于形象的情感的意象转化,对于形象的灵感的缥缈顿悟。因为美是多元的,人们看待美的方式是自由的,所追求的形式也是无拘束的,故文艺美学中的艺术思维的指向也是这样的。
美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兴奋或者心理上的松弛抑或心灵上的自由,是人们丰富联想的结果,是在越来越广阔的认识的田野上的自在驰骋的灵态释放。亭台楼阁的淡然,高山流水的雅趣,雪里芭蕉的美妙,水墨丹青的惬意,金刚怒目的威猛与壮美,菩萨低眉的温柔与优美,骏马秋风冀北的豪迈与潇洒,杏花春雨江南的绚丽与秀美,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秋窗风雨夕的赏心乐事,等等如此,比比皆是,人们总是能够通过成形的联想或者技法的巧然挥洒,变换情感的寄托,收获美的感受,表现艺术的风范。
事物总是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美妙的艺术世界里,不同的事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甚至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时间也可以被赋予不同的象征,这在艺术思维方法上表现为事物象征的多义性,人们通过对这种象征的多义性的把握更能直接地获得事物的艺术美感,也更能表现对于艺术的审美形态。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梅花的清高孤傲与铮铮风骨,梧桐的思愁哀怨,明月的思念情怀,等等。
中西艺术思维的差异
中华文明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艺术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品类,但贯穿始终的中国艺术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就是虚灵而非质实。中国艺术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以丰富的暗示与象征代替形象的实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气韵流动,表达一种不可言状的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对于中国艺术的欣赏,也须有一份超脱而浑厚的审美距离,不能拘泥求解。
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是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追求理性的人、真理的思考,把求真作为艺术的信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很好的佐证。希伯来文化追求神圣的光,上帝,信仰的德性,也同样表现出真理的渴求、明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深刻的判断。
中国艺术精神在于天地境界的创化,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模式出发,导向自我反思而不是对象性认识;而西方艺术精神则在于怀抱着关于存在的完满意识,以无限的理想冲动,去超越现象而深入本质,超越经验而上达理性。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以人伦为中心,呈现出天道与人道相结合的主客体互融的致思倾向;而西方传统的艺术思维崇尚自然,呈现出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的致思倾向。西方注重实物,临摹真实,例如以解剖和化学为基础的西医,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壁画的真实摹仿;中国讲究人与物的关系,比如以经脉气理为基础的中医,仰韶文化的抽象彩陶的迹象表现。西方注重几何,数的比例,把黄金分割线、透视原理运用到了极致,世人迷狂于蒙娜丽莎的神秘之美、断臂维纳斯的优柔之美的原因在于此;中国画,中国建筑等以中庸之道,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整体的大方向与细微处的交错,用情感来表现艺术的魅力。
总之,西方求真强调宇宙或者神与人的对立斗争,追求万物真理的完美与个人自由的向往,寻求那种外向的敢于冒险的逐放,奉信善意的理念和宗教的崇高,通过苦难的鞭策和无尽的忏悔来达到对于至高的美的天堂。中国闻道,万事皆有道,无处无不在,不管是儒家之道的道理、道德,还是道家之道的规律、方法,亦或佛家之道的天性、灵悟。不能用逻辑概念那种清晰明了的条条框框去推理,而是用“恍恍惚惚”的道和“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去表现艺术的大美。
艺术的思维是形象的思维。是创造的思维,是发散的思维,是不断打破格套,不断的创新,不安于现状,标新立异的思维。是把握美的世界,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创造性的面貌,无拘无束的最符合人性自然的思维。
艺术的思维与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思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立起来思考,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用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发散式的形式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艺术之美,美在无心。
参考文献:
无言之美 朱光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技术-艺术思维 杨岗,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注:
1、此为在学时课程作业,时至今日读之,感慨良多,故此发。
2、如若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