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六的梦想早读会第三期《精进》的第三天,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最小化可行产品”。
一、什么是“最小化可行产品”?
总结来说,就是最终以输出形式展现的才叫“产品”。那么“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理解为“最微小的可输出产品”。
采铜老师在书中的原文是这样的,比如:“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但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总结报告可以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拥有绘画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绘画作品可以算作产品。”
二、“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受益呢?
要我总结的话,最大的受益就是可以减轻我们的心理压力,如果养成将“最小化可行产品”持续运营的习惯,便可让每天的自己都比前一天的自己更强大,进步飞速。
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自己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但是如果让你说说自己到底都忙了什么,似乎又没有完成什么“意义重大”的事。
其实都是“拖延”惹得祸。我们总是容易被自己的想象吓退,不断放大对执行事物的“恐惧”,然后就一直拖拖拖,杂事越拖越多。。。
那么,解决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动,先从小事做起吧,即刻执行,只有当你行动了,你才会知道,一切困难都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三、直面“恐惧”,运行自己的“最小化可行产品”
小六说:“不要等到厉害才开始,而是开始才厉害。”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写到:“恐惧就是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是的,很多人都在等待“完美”,都在等待万事俱备再开始,然而,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你会发现,你永远也不等到自己认为的“万事俱备”。包括我自己就等了很多年。那怎么破呢?接下来分享下我自己是如何战胜恐惧,及自己完成“最小化可行产品”的体会和心得吧。
1、战胜恐惧
以前的我很自卑,并且伴有中度抑郁症,我总是担心自己“想太多”的东西,如果说出口或通过行动表达出来的话,会被别人笑掉大牙。我害怕被否定被批判,并且对这方面很敏感,所以我将自己完全的封闭起来,我觉得这样会很安全。
直到一次无意中听了梁凯恩老师的一场演讲,让我重新找回自信,让我愿意重新审视并想尝试突破一下自己。
演讲中最触动我的一段大意是这样的,梁凯恩老师让大家一起跟着他念:“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反复念了很多次,说实话,刚开始我觉得这样很搞笑。接下来,老师说了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大意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万物也是一样,比如老鹰的天赋是飞翔,海豚的天赋的游泳。如果让老鹰和海豚比赛游泳,它必定会淹死。再比如,周杰伦的天赋是作曲,韩寒的天赋是写作,飞人乔丹的天赋是篮球,几位都是各领域大神,那如果让周杰伦、韩寒、乔丹三位PK作曲,大家觉得谁会赢?”结局不言而喻。
是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所以,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向不擅长发出挑战呢?多关注一下自己更擅长才是王道啊!(关于如何寻找自己的天赋使命可参考另一篇《…如何规划未来5年目标……》)
2、首次尝试运行“最小化可行产品”
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之后,我便不断鼓励自己去尝试,当时微信营销正在兴起,微信讲师当时在我看来就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可是我当时完全不敢靠语音交流,我觉得自己说话声音很难听,所以我只敢打字。但是为了突破自己,我硬是逼着自己练习,对着自己的微信聊天界面,一遍一遍对着稿件读,然后听语音发声,找出问题,再读,如此反复,练到嗓子都哑了。
因为当时有一个机会,某品牌再招微信营销讲师,如果我能通过的话,我就可以学习到更多,但是只有3个名额,我当时非常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测试,于是拼命练习,被拒绝一次就继续练。
不要觉得对照稿件读很容易,其实是很难的。我们平时的交流都是带有感情的,而对照那种专业的理论知识稿件读,就会变得很死板毫无生气。后来妈妈对我说了四个字,让我终于突破了自己的机械式读稿声线,终于找到感觉,在最后一刻顺利竞争得到了最后一个讲师名额。妈妈说:“阴、阳、顿、挫”。
3、金钱买不到的收获
这看似简单的一次尝试,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我竟然从说话距难听神奇的跨越为最受欢迎的讲师之一。
第一次在网络上面对百人分享时,我不光声音颤抖,整个电脑屏幕后的我都是颤抖的。后来随着分享次数和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课后大家都反馈我说表示我的声音很好听,这些正面反馈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现在,我竟然爱上了语音分享的感觉,并且对语音十分上瘾,这就是我通过突破恐惧,逼自己运行“最小化可行产品”后的心得和体会。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给自己一些勇气,即刻开始去尝试吧,我们都可以将“弱势”变为“优势”,请给自己一次机会,给自己的“天赋”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