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常常会心生出淡淡的焦虑,在许久不买书的时候会焦虑没书读,在买了一堆书许久还没读完的时候会焦虑进度太慢,在盯着一堆读完的书而又什么都记不得的时候,会焦虑白白浪费了那一次次卖力的焦虑。
即便如此,我并没有因为书屡屡带给我不快而弃它而去,相反,这几十年来的每一天,我都要和它照上一面才算完整,哪怕不细看,睡前也要放在手边才能心安。
很显然,书长成了我身体外接的一部分,我需要它的给养,它也需要我的陪伴。
不过,在它长成我身体的一部分之前,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嫁接过程,某些时候是为名,某些时候是为了利。
工作之前,读书学习就是学生们的职业,好好学习多读书就会被大人们视为上进的表现,且不管最终成绩如何,多与书作伴至少已经先赢得了好学生好孩子的美名,甚至,因为有了这个美名,即便最后的学习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也能得到几份豁免,大人们也只能摇摇头自我和解:“读书学习也是有天赋的吧,或许就不是读书的料吧......”
在这个点上,我想我是很有发言权的......
我初中阶段是在一个封闭式学校上的,除了五一十一和寒暑假,全年待在学校,学习全靠自觉,对于自律性差的孩子,那就是放飞的笼中鸟重归了大森林。那个时候通讯还很不方便,手机电话普及率不高,还处于PC互联网时代,不像现在每个班都拉了个家长群,孩子在校表现如何老师和家长随时都能在群里互动。所以那个时候家长要想真实的了解到孩子的在校情况,大多只能通过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要是家长因为工作忙原因不方便的话,可能几年都难得和老师联系上一次。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逮着空就爱翻闲书,课堂上被窝里偷着看的事情也没少干,以至于初一英语考试,我成了四十个人的班级里仅有的七个低于90分的学生之一,英语老师却不按规矩出牌,估摸着也是看我平时表现的像个挺爱读书的好学生,居然让我担任了英语课代表,我打小屁股决定脑袋的思想就挺重,身为课代表考试再垫底就说不过去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咱也不能干,便一头扎进去刻苦学了一个学期,此后五年中学生涯,不管大考小考英语排名没有出过前10%。
初中阶段学习压力还没那么重,哪怕大多时间花在读课外书上,临大考前强补几周成绩也都还过得去,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看完房间一角的课外书的代价就是学习成绩一年比一年拉胯,但是咱又不调皮捣蛋闯祸,也不沉迷游戏贪玩,而是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读书,大人们也不好多责怪,甚至连隔壁邻居都会来为我美言,说是经常凌晨两点还见我房里亮着灯发出哗哗的翻书声。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从实际出发读了很多很多闲书,在人生第一个大考上却一塌糊涂,压力之下,生活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和不堪,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个最大的谎话。
如今十多年过去,好在读书的习惯并没有因为那一次的考试溃败而绝缘,随着年岁渐长,读过的书越来越多,对读书这件事也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消遣,那么它并不比刷短视频打游戏逛街来得高级,更无优越感可言,所以在我看来,在朋友圈里晒读书和晒逛街喝酒打游戏无异,它也只是人们接收信息,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之一,而已!
读书就是听一个人在你面前侃侃而谈,这个人跟你家小区门口那个滔滔不绝的门卫大爷、无所不知的出租司机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他们所表达的不过都是各自的主观看法,如果不经反观、不思考、不输出、不实践,看书就是消遣,就只是消费别人的内容,让自己的脑海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遍又一遍的碾压而过,寸草不生。
读书应该是为了帮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其中包括与真实世界相处的现实生活,以及与自己内心世界相处的精神生活。
每个人在与真实世界相处的这一生,都是来遭遇问题解决问题的,无一幸免,所谓的人生赢家,就是通过不断的输入信息-对照自己-输出实践-内化成技能或习惯,此后不断的优化迭代,无限的与社会的运行规律对接入轨,谁能更早的、更精准的对接上,谁就能更游刃有余的行走甚至驾驭于纷繁的事物和规律之中。
所以在读书时,尽量从自身需求出发,带着目的和计划,抱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心态去读书,跟着书里的方法去实践,在一次次的成功解决问题中,你就会获得成就感、技能提升和习惯养成。所谓阅历,也就是从日积月累的阅览和经历中而来,这其中,就包括阅读和实践,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另一方面,人类又是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旺盛的物种,并非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提升”在现实世界披荆斩棘的自己,有时候看书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看世界看自身的角度,为了与现实世界区隔开,保持内心世界独有的丰盈。
对我来讲,阅读是行动的指南,是精神的体操,是思想的碰撞,是这世上最无用也最重要的事,阅读时看过的只言片语都会成为我填充认知体系的一粒细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依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大抵如此!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撒哈拉的老羊羔】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