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点燃很多人。
有人说:哪吒身上有自己小时候的烙印。
也有人说:敖丙就是自己现实的缩影。
哪吒和敖丙不同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性格。
1.被贴“坏孩子”标签的哪吒要用爱感化
哪吒本应是灵珠转世,不想因太乙真人疏忽,被申公豹偷梁换柱,换成魔丸。
所以哪吒从出生时就被陈塘关的百姓当做异类。在哪吒很小的时候,他也想和大家一起玩,融入到别的小朋友中。得到的却是唾弃,是扔来的脏东西,是谩骂。
所以即使他从妖怪手中救回孩子,百姓非但不感激他,还觉得是他把孩子掳走。从他出生起就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生来就是妖孽,似乎无论他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人们给他标上的标签。
就像申公豹说的:“外界的成见如一座大山,不可逾越。”于是哪吒就按照人们的标签,开始欺负孩子,捉弄百姓,把陈塘关弄得鸡飞狗跳。
给哪吒贴标签的种种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给孩子们贴上“不够聪明”“不够机灵”“不够完美”标签的样子。
我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对孩子说的这些话,都是一种心理暗示,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但是很幸运的是,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仁慈善良,愿意教他法术,愿意教他修身养性的本领,对他呵护备至。
哪吒的父母很爱他,他的母亲即使被伤害也愿意陪他踢毽子,用时间去陪伴他。他的父亲愿意挨门挨户去求人,只为给他一个公道,甚至愿意用舍命符咒,用自己的命换哪吒一命。
积极的暗示会让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反之亦然。而爱是最好的感化方法,我们要用爱筑起孩子成长的虹桥。
2.被贴“好孩子”标签的敖丙要减重前行
为了改变龙族被压深海炼狱的命运,龙王和申公豹密谋用灵珠投胎为龙王儿子敖丙,龙王希望让敖丙改变龙族命运,飞升上天,申公豹希望自己从妖成仙。
所以敖丙从出生就开始背负起沉重的龙族命运和师傅申公豹的殷切希望。
所以敖丙的出生只是为了完成龙族心愿,为了完成他师傅的心愿,没有人问过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想而知,他没有朋友,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所以他说哪吒是他唯一的朋友,那是一种何等的孤独,每天背负沉重的压力,听着师傅的叮嘱,除了潜心修炼,学习法术,别无选择。
他的成长缺少温暖,只有夙愿,父亲和师傅给他的使命,在潜移默化中,他失去了自我,随之失去的也有灵珠本应存在的灵气。
这个场景像极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被贴了“好孩子”标签的人们,从小就被这些话语充斥耳边,“你是全村的希望”“你必须养活一家老小”“你不能谈恋爱”“你必须马上结婚”。
这边从小被贴“好孩子”标签的孩童们一样不快乐,父母的期望压得人喘不过气,那些过于沉重的负担,让他们在人生行进的路上逐渐迷失,找不到自我,失去方向。
孩子本就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爱一定不是绑架孩子自由的工具,爱是放手,是给他自由。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只为了寻找真是的自己,只为了拜托那些让人压抑的束缚。
3.每个孩童都需要用心呵护疼爱
抛开哪吒和敖丙的神秘面纱,在我看来,他们更像是我们身边的人,影射了我们身边的很多孩童,不管是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哪吒,还是“好孩子”标签的敖丙,都需要用心去爱护他们。给他们包容和爱的环境,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苛责和压力。
哪吒和敖丙都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温暖了我们每个人,我们要允许孩子的童年是五彩斑斓的,允许他们自由和快乐,这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