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暗下决心,想习得一技之长,可是面对太多的选项,竟不知先从哪里开始。你既想学编程,又想学演讲,还想学英语、管理、投资理财……于是,东一锄头,西一榔头。
就因为自己不愿意放弃百分百安全感,什么都想一手抓。到最后,什么都只是略懂皮毛,高不成低不就,时间倒是浪费了不少。这是选择太多,想要更多的苦恼。
在工作中,领导只给你有限的资金预算,让你尽快把项目赶出来。于是,你唯命是从,只默默地拿着这少得可怜的预算,苦哈哈地就开干。
结果是,没日没夜的加班,最后项目还不一定能如期赶出来。即便赶得出来,整个人可能也被整得身心疲惫,得不偿失。这是选择太少的苦恼。
面对太多的选项,迟迟无法做出决策的情形。人们除了想一个不落地一手抓,还有一个倾向就是,听天由命,然后耗到最后一刻才仓皇地,被迫做出“捡拾”的决定。注意了,不是选择,而是违心的捡拾。
“选择”跟“捡拾”,二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选择,意味着你拥有主动权,关键时刻你甚至能主动增加选项;捡拾,则意味着你是被动的,你只能通过对已有的选项来回斟酌和权衡,然后被迫做出最后的抉择。
那个经典的两难问题“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河里,你选择救谁?”相信你已经很熟悉。那么,你最后到底是选择救母亲还是救妻子?大多数人觉得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清晰,不明确。这是其一(价值观清晰、明确,意味着你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提醒一下,妻子才是那个陪你走到最后的人)。
其次,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根本就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就只能二选一?为什么不能母亲和妻子都救上来?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话,说明你已经陷入到对方给你预设的框架里,你开始变得被动。
可是,你其实是可以更主动些的。只要开始这么想,然后马上着手抢时间救人,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只可惜大多数人在犯迷糊的时候,白白浪费了救人的最佳时机。面对一把被锁上的锁头,你想将锁头打开,可你手上没有钥匙。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想着在锁头上面做文章。但是,这样子做,最后可能仍然于事无补。你有没有想过,钥匙可能在别的地方,或者你可以尝试着通过别的途径来打开锁头(联系房东或者找来开锁匠和警察,当然,后者可能是下下策,是最后的最后的选择),而不只是一直紧盯着锁头,自寻烦恼。
在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眼里,看什么都是钉子。他们永远在追求一劳永逸的方法和技巧,面对任何情形,他们都试图用同一套方法解决。从来就没想到自己还可以有别的选择,自己还可以更主动些,可以主动地增加选项。
我们都喜欢“有选择”,但是我们不喜欢“做选择”。有选择就还有可能性,一旦做了选择就失去了可能性。
也就是说,选择了一样东西(做某件事情),就意味着失去另外一样东西(不能做别的事情),这时人自身的“损失厌恶”便开始发挥作用了。
那么,究竟人们为什么会有选择困难症?为什么如此渴望百分百安全感?因为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这是一个由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决定的颠扑不破的定律,这一点我们无法扭转。可是,如果一味地顺从,显然得不偿失,你总得做出选择。于是,你只能换一种方式,变相地达成自己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的初衷。
不给选择,少即是多
回到文章开头的例子,既然你的精力有限,那为什么还要死守着百分百的安全感?相信这也并不是你的初衷。你真正想要的,可能只是一技之长,当然,全能选手可能更理想,可是这不现实。
用斯多葛哲学的话说,就是“这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只关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这样,你才会显得更从容,更平和。
于是,你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只专注于最有兴趣且最有把握的那个技能,只做一件事,这样一来你总不会再感觉力不从心了吧。进而,你最终学会甚至精通这项技能的概率,必定会显著提高。
其实,值得一提的是,你学会一门技能,收获的不仅仅是技能本身,你还收获了宝贵的学习经验。换句话说就是,你还学会了“学习”这件事。这能帮助你在学习下个技能的时候,避开很多不必要的坑,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增加选项,变被动为主动
公司只给你有限的资金预算,这肯定会增加你完成项目的难度。但是,你真的没有其他办法,没有其他选择了吗?公司只是限定了预算,可是其他资源并没有给你设限吧。于是,你为什么不主动为自己争取更多其他方面的资源?比如人员的支援,设备的支援,其他部门的配合……这样一来,项目的进展可能就顺利得多,甚至还会超预期完成呢!
为什么有时候选择更少反而效果更好,人们更幸福?而有时候增加选项反而更利于自己做决策?这是否自相矛盾?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时候应该追求更少的选项?什么时候应该主动增加选项?以我之见,如果自己现阶段因为选项太多而不知所措,那么,是不是应该尽可能地削减掉一些选项,少做一些事情?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只做一件事情,说不定这时候可能少即是多呢!
相对的,如果已有的选项无法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策,那么,不妨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的选项,或者是否可以主动添加选项?
对于选择更少或是选择更多,我们并不能一刀切地说哪种决策方法更好,二者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能自如地切换。在一种决策方法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无法帮助我们有效决策的时候,不妨切换到另外一种决策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得有开放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不要自我设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少即是多,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主动增加选项。对于这个度的拿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和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