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易经》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是得,当我们将某种行为坚持下去的时候,无论是有益的行为还是无益的,一段时间后,它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不可改变的习惯。
而当这些习惯根植在我们内心久了,最终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好习惯,让我们拥有勤勉的人生
古人言:“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习惯,就是那些我们每天、或者是每时每刻不用思考,不用刻意去调控,当然更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和要求,就自然而然想要做的事。
所以,如果习惯于成为一个闲人,就会逐渐成为一个懒人;慢慢地,就会成为一个病人,这种病,是懒散成疾,终将不可治愈。
生活中,有人习惯早睡早起,勤勉刻苦。
三更灯火五更鸡,做一个时刻习惯读书好男儿;有人习惯运动习武,像祖逖一般闻鸡起舞,增长才干;
有人习惯春来栽竹养花,然后静看繁华绽放的欣喜,就像王阳明面对绿竹正视七天七夜格物致知;
有人习惯夜深人静读书写文,在字里行间得到灵魂的安宁,就如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读书不辍
好习惯,为生活增添智慧
《周易》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每个人的好习惯,无论是效法天与地,还是效法人间大道,最后,总是会回归于自然。
是的,一切积极的、向上的、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好习惯,都是在这天地间,像自然万物一样与我们共生的。
它会像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使每天看似和别人相同的日程和时间里,拥有了永远最大化的价值。
自古以来,好习惯的故事耳熟能详,历数各代先贤圣哲们,他们的经历与哲思,无不在告诫我们:要将好习惯,当作我们人生中最精彩亮丽的人生智慧。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善于思考探究,在诗句当中发现科学。
他读到白居易的诗《大理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他不禁感到费解:“为什么大理寺的桃花要开在四月末,整整晚了一个月呢?”
带着疑问,他登上山,来到大理寺,还未到寺院,就感觉到一阵阵寒意,四月的山顶,气温要比山下低好几度。
这时,他豁然开朗:原来,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会下降,所以,桃花花时一定比山下晚!
带着这样的探究结果,当然,也带着好习惯给他的收获,沈括一路观察,一路思考,援疑质理,悉心钻研,在他 55岁的时候,写成了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
博大厚重,所以载物也;坚守执着,所以格物也。悠久弥新,所以成物也。
拥有好习惯的人,这样有规律的作息,有计划的生活,有目标的行动,有毅力的坚守,他们的生活,时时都有新发现,处处都有新智慧!
好习惯,是人生路上进阶的阶梯
《易经》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些先哲们,告诉我们:节俭、反思这些好习惯,是我们一路成长中所应该学会并随身相伴的礼仪修养。
我们可以不优秀,但是,一定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一定不要丢弃修养;
我们可以慢一点,晚一点成长,但是,请别停下收获好习惯的双手。
只有让好习惯陪伴身边,才可以带给我们惊人的力量,朝着期待的远方前行。
每收获一个好习惯,就像登山又上了一个台阶,当我们不断学习、积淀、收获之后,我们就逐渐登上成长的顶峰。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在读书求学期间,将熬成的米粥,冻后分成四块,一天两次就着咸菜填饱肚子。
当他的一位家境殷实的同窗,给他带来食物后,范仲淹却久之未曾用,同窗问,答之曰:“已习惯于白粥,恐以后无所适。”
好习惯,是前行路上的利器
拥有好习惯,行走在人生路上,就不惧怕任何困难和障碍。
我们平日里所坚持的,所执着的,都是日后我们用来对抗生活中所需的勇气和利刃。
也许,此时我们所读的书,所做的事,所培养的各种好习惯,短期内看不到它为我们带来的任何价值和作用。
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它们都会像一抹香气,一道色彩,一个印记,植入我们的内心,涂进我们的灵魂,铭刻进我们的生命。
然后,我们每走一步,内心因为它们而变得坚强,灵魂因为它们而变得有趣,生命因为它们而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无数习惯的总和。坚持培养自己的所有好习惯,无异于是为自己准备了一切可以前行的利器,披荆斩棘,无忧无惧。
前路何渺渺,利器斫其道。沿途无所惧,仗剑仰天啸!
好习惯,给我们足以慰藉依赖的底气,破荆斩棘前行的勇气,坚持走到最后的力气,笑到最后的运气,让我们朝向远方,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长期坚持好的习惯,足以改变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