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从卫生间出来,洗完手后,顺势在空中甩了甩,顺着水花,我才看到地面是刚拖过的,湿漉漉的,我愣住了。我意识到自己往地上甩水是一件多不文明的行为。正愣着呢,从连廊那边跑过两个女孩,欢声笑语的,让人感叹年少真好。眼见着女孩离我近了,忍不住要上前提醒她们小心地滑。就在这时,跑在前面的女孩啪的一下摔在地上。我赶快上前一步,右手扶住她的左腋,左手托着她的后腰。这时,另一个女孩也跑过来,从另一边扶住了摔倒的女孩。摔倒的女孩在我的帮助下,顺势起身了。起身之时,她顺势挣脱我的手,一个转身打在她的同伴身上,两个人嘻嘻哈哈地在一边继续打闹着。只留我伸出扶她的手还尴尬地停在空中。我讪讪地收回手,朝办公室走去。女孩打闹的声音还欢悦地响在耳畔,刚才那一跤并没有影响她们愉快的心情。可为什么我会怅然若失呢?
在我伸手之前,我有想过要得到她的一声谢谢吗?肯定没有。那我为什么会怅然若失呢?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难过呢?我是为自己的学生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视而不见而难过。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善意吗?不是,是我们的孩子缺少及时回应善意的意识。我该怎么帮他们呢。
一边想着,一边回到了办公室。恰好小杨同学来办公室问我问题。一番讲解之后,我问:“听懂了吗?”小家伙开心地说:“听懂了,老师。再见。”她开心地收起书本,起身离开。看到她欢快离开的背影,我一下想到了刚才连廊那两个蹦蹦跳跳的身影。心中一动。
“等等,小杨,想一想,你落下了什么。”
“有吗?”小杨看看自己手中的书,很爽快地回答。
“真的,没落下什么吗?再想想。”我笑着引导她。
“啊?”小杨看看我的办公桌,又把自己手中的书翻了翻,“没有。”小脑袋欢快地摇摆着。
“你进了办公室,问了老师问题,然后你离开。想一想,这个过程,有没有什么缺了一点点?”
“喔!”小杨恍然大悟,开心地向我说:“谢谢老师。”还顺势向我鞠躬。她离开的身影,一直牵引着我的视线。同样欢快离开的背影,我却有不一样的心情。因为,两种离开方式,有着不一样境界。一个对他人的善意没有回应,一个对他人的善意有所回应。我只是用了一句“想一想,还落下了什么?”就把学生引向了更高的境界。而学生的这种境界的提升,有时,只是少了一种引导。
而作为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契机去引导学生发现美好,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我们只需细心一点,多引导一点,多问一句,就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回应这些美好,从而创生生活中更多的情味与美好,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件事以后,遇到学生表现有不如人意之时,我都会问一句“同学,想一想,还落下了什么?”,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多问一句,多引一句,我会发现这句话有无穷巨大的魔力。有学学,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上落下了努力,落下了自律; 有同学发现自己落下了细心,有同学发现自己落下了掌声;有同学发现自己落下了自信……一句小小的话,它却能让学生去反思,去审视,从而让自己更优秀。
多问一句,既然是关心,也是引导。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习。在学习中,对学生多问一句。这个一问可能就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可能就问出了学习的自信,右能就问出了学习的燃点。课堂上多问一句,可能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可能就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可能就让课堂精彩的生成。今天是新初一学生报道,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上一届学生在初一时的一节课,七上《荷叶母亲》,自己觉得整个教学很设计,上课身心愉悦。在上最后几分钟的时候突然教学灵感一闪。多问了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把语序改成“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母亲啊!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以吗?结果,一下就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学生智慧在线,讨论出比较后,改文,虽然是以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以语气从轻到重的先后来排列,语气越来越重,抒情味越来越浓。但是,原文,先感叹句,再陈述句,最后反问句的顺序来排列,情感高低起伏,有跌有宕,更显出情感的内敛后的猛烈爆发的感染力。
这节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就来自于多问了一句。结果成为一个难忘的教学亮点。
可见,多问一句,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是很有必要的。
尊重、引领、陪伴,可以是理念,可以是行动,也可以是一句句温暖而细小的话。这些话语,或许可以帮学生打开不同的精神的大门。一旦打开精神的大门,迎接学生的是明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