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着模仿,经由认同,而通往共情的途径;那也就是我们要能够在面对另一个精神生活时,以接受任何可能性的态度的方法去了解这些机制。
———1921年佛洛伊德
科胡特的共情是自体心理学一个主要的核心观点。共情心理功能的发展观点:它功能性的存在就是,共情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边界去感受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心同此理,人同此心。”这就是许富观说的追体验。
我们的误导就是“共情是一种回应的方式。”其实不是这样的,早知道大家会这样误解“共情的意思”,科胡特就不会用这个词。当我们用一套一套完美的说辞去客观分析的量化结果就是:来访者的早期悲惨童年生活,被父母用失败的养育方式所产生出来的导致今天的一切。
这也就是我目前为止在医院临床治疗和大量真实案例上看到的和实证的结果,都是父母的错!家庭是罪恶滔天的源泉!
如果心理治疗和精神科医生认知科学研究最终是这样的话,我就想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婚姻成了最大的冒险。孩子们流行的座右铭“不婚不育保平安!”是多么地睿智而先锋的样子。谁来替中国的父母说一句话!
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的父母永远都是终身制,管理你的婴儿期、童年记忆、青春活力、大学生涯、工作、结婚、下一代的接送服务。你看看每天奔波在幼儿园门口、小学门口的接送孩子那些人,有几个是孩子的妈妈和爸爸,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人。你会发现原来为人父母才是真正的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好残酷的赛制。
医院里陪着病人30—40岁的几乎都是年迈体弱的父母,这些身体健康的人越来越逃避现实,推行家中被父母圈养成大熊猫,但是不繁殖生命。这样的父母是有责任,就是在18岁的时候没有撵出家门,没有狠下心来对待自己,“舍不得不放下,害了孩子一生也伤透了自己的人生。一辈子也圈养了自己。老老实实地整孩子,最终还是辛辛苦苦地害自己。
狼行天下,猪一辈子离不开圈—原地打转!
科胡特说,弗洛伊德的白板不是冷漠的刻板的一种状态,而是以打开你的心,开放的以自由联想的文学方式呈现在咨询师的精神世界当中。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理解精神分析从科学的客观量化的角度向变成19世纪末的人文主义现象学哲学性的转向。它指的是完全主观的,搜集来访者资料的,甚至科胡特说:“共情是没有善恶的。”
甚至可以说许多诈骗犯都是使用的共情机制体验你。有一本《共情的力量》大家可以去读一读。这是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共情”,那么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的又是怎么诠释“共情”?
杨医生说的“专业共情”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