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一直以来的投资理念,是长期主义,坚持做时间的朋友;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创业企业死亡的概率是非常高,绝大项目是在拿了投资之后的2年内无法经营下去,而大部分可能坚持不了5年,那么什么样的项目能长久呢?
为了方便比较,我选择了三个同一个方向,我作为早期用户,亲身经历,都付过费(也算是对企业的投资了)的项目来进行比较。选择的项目,成立时间基本是在12-16年之间,且都主要靠用户付费的方式去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他们是新生大学、得到和馒头商学院。
选择他们有几个原因。
他们的方向基本一致,他们都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屏幕前的人们提供社会化的线上教育。这个方向,很早之前从央视出来的王丽芬曾经推出优米网,希望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线上的教育;而因为移动手机的普及,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一群新受教育的人群,又迎来了机会。
主导的创业者都有丰富的经验,不管是传媒、教育还是互联网。新生大学的李笑来是新东方的名师,而且出过多本书,其中一本是《做时间的朋友》;得到的罗振宇之前是央视的编导,主持过《对话》等栏目,且在推出得到前,做过4年罗辑思维的线上内容;馒头的王欣是金山和雷军同一时间的产品经理,也是长江商学院的毕业生。
这3个项目推出的时间,正值智能手机普及的扩散期,基于线上传播的教育关系重构其实也是投资者关心的一大热点,可以说,这个时间点是黎明之前,大家都在摸索,看到了机会,但并不清楚未来具体是怎么样的。
新生大学
2016年4月上线,新生大学缘起于李笑来在线上写的书《新生》,希望能凝聚一批人用全新迭代的价值观及行动力去进行;新生大学一推出,就致力于去做一个线上的大学,然而可以提供的内容寥寥无几,主要是李笑来的写作课;一开始太高的会员费也让人们望而生畏,而且一次购买后课程并不支持反复听。新生大学一开始也做了一个线上写作的平台,希望学员通过写作的方式自我成长。然而因为会员门槛太高,产品也没有持续的发力,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沉寂了。
得到
2016年5月上线,一开始也并没有找到方向,然而365天更新的《李翔商业内参》开始为罗辑思维打开了思路;逻辑思维几年的运营主要在移动端用户内容的打磨上积累了经验,而且积累了一批新用户,这对于后续课程的引入,和与用户关系的建立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且这种课程的形态,用户是可以接受的;慢慢的,得到呈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少年得到、知识城邦、得到大学等,可以看到得到正在拓展出新的领域,且越来越有互联网大学的样子。
馒头商学院
2014年5月成立,一开始主要是服务于一批互联网的从业者;由于互联网业务在国内的发展,大学原来的教育远远跟不上,因此,大量年轻人希望能够在产品、运营、新媒体等领域,获得培训,因此而产生了这样的需求;馒头商学院是从线下大课开始做起来的,当时还是很火爆,慢慢再做线上课程及会员,这样的模式慢慢地延续起来,属于比较小而美的形态。
任何一个项目如果想要持续的运营,都要解决用户从哪里来,怎么持续推出好产品,怎么做业务扩张的问题。新生大学的第一阶段,即从0到1,就走得并不稳,他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可以让用户持续付费的基石;而馒头商学院,在度过生存期后,在业务的扩张中遇到了一些瓶颈,目前受限于了互联网教育的领域,业务并不大,可以理解为小而美;而得到一方面也比较幸运,一方面也是战略及打法都没有大问题,正在不断地进行扩张。
创业项目的进行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和消费者、供应商以及员工建立起一个长期联系的过程。在从0到1建立产品的阶段,需要能够找到用户需求,真正有用户愿意花时间/花金钱来使用且反复使用你的产品;在从1到10的扩张期,需要能够抓住机会,不断推陈出新,将你的产品推向更多用户;进入100之后,企业基本已经是一家成熟且稳健的公司,这时候需要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