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刚落幕,去参观科举博物馆,也是应景。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重视教育,尊重崇拜读书人,从古至今都有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只不过现在读书的人比以前多得多,因为以前读书是男人的事,而现在男女平等,社会更开放。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废止于清光绪年间即1905年,共延续了1300多年,想想中国封建社会也就2000多年。
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千年,经历历朝历代,不断变更发展,比如在唐朝时,学子要通过礼部吏部的考试,而且考的科目很多包括了明经,明法,明算,明字等,可到了宋代只要通过礼部考试即可做官,明清的八股文更是禁锢了思想和创造力,当然如果要深究这些变化的话,那背后的原因就太多了,太复杂了。
虽然后世对科举制度褒贬不一,但这一制度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作为全国上下关注的一件大事,在娱乐不发达的古代,想必发生了很多和科举以及考生有关的各种舆论事件和周边产品。魁星,状元饭 秦淮八艳,范进中举,金榜题名等等。
而我想思考的是关于科举的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这一制度可以延续千年?
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首先是社会制度,当时是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科举制度符合取士大夫权在中央的集权制度也符合“贤能治国 精英统治”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是制度自身原因。1.科举制度基本做到大众参与,拥有群众基础。以前的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都是他举,而科举制是投牒自荐。2.相对来说是公平竞争,给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阶级流动的一种方法。3.愿景美好。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夜看尽长安花。很多出生贫寒的人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科举不不考科学,重视四书五经。
地理经济原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农耕文明,自给自足。这一切使中国不注重科学发明也可以延续千年。
政治原因:中国讲究以德发治国,四书五经中有很多为人处世的准则。
四书五经的确实中国古人智慧的凝结,历经千年,光辉不减,仍有其可取之处,不仅国人可取,世界也在学习。比如《诗经》陶冶情操,锻炼讲话技巧;《论语》教人向上,从正;《周易》教人思考;《春秋》教人明是非;《礼记》教人人伦之理。
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相处,把大方向研究清楚了,研究发明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科举博物馆的参观,了解了制度科举,功名排位,科举名人,考场考卷,全国各地考场等等。
时代社会国家需要人才,怎么选拔,培养,这是一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