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当初,晋朝尚书仆射谢混娶了晋陵公主。谢混死后(谢混为刘裕所杀,见412年记载),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命公主与谢氏断绝婚姻关系。公主将谢混家事全部委托给谢混的侄儿谢弘微。谢混家几代都高居宰辅之位,僮仆千人,但是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年仅几岁,谢弘微为之经营家业,一文钱一尺帛都有账簿。九年后,宋高祖刘裕即位,公主降号东乡君,允许她回归谢氏。公主入门,见室宇仓廪,仍和之前一样,而开辟农田,比过去还多。东乡君感叹说:“仆射平生最看重这孩子,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仆射死而不亡矣!”亲戚故旧看见了,都为之流涕。
这一年,东乡君去世,公私舆论都认为,金银财宝应该归谢混的两个女儿,而田宅、僮役应属谢弘微。谢弘微一无所取,还用自己的俸禄安葬了东乡君。
谢混的女婿殷睿好赌博,听说谢弘微不取财物,于是夺取其妻妹及伯母、两个姑母所应分得的财产来换赌债。妻子受堂兄谢弘微感化,一无所争。有人讥刺谢宏微说:“谢氏累世积累的财产,就为给殷君还一次赌债。没有比这更不合道理的了。你眼睁睁看着,却不发一言,这就好比把财物抛弃于江海,还认为自己廉洁。如果你为了立自己的清名,却让家庭生活困难,我觉得不可取。”谢弘微说:“亲戚争财,是最可鄙的事。如今殷睿的妻子都没意见,我岂能引导她去争执!财产分得多,还是分得少,也都不至于不够生活,身死之后,谁还关心这些!”
华杉曰:
《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我听说,一个国,一个家,不怕分配的少,只怕分配不均;不怕穷,只怕不相安。如果分配均平,就没有了贫穷;大家能和睦和谐,就没有谁觉得自己分少了;人人心安,就没有倾覆之祸。
这“均”和“安”是什么意思呢,朱熹解释说,"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问题来了,各得其分,每个人拿到他该拿的那一份,那么,他该拿的那一份是多少呢?有多少人参与分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意见,有多少旁观者,又有旁观者的意见,这是个“量子力学问题”,什么意思呢?叫“测不准原理”,又叫“观测者效应”,测量结果包含了观测者的影响。在谢家这个案例中,就有不同的观测者,他们对谢家财富分配的均平,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舆论认为金银财宝“应该”给两个女儿,田宅僮仆“应该”给谢弘微。而且不管给谁,都“不应该”给殷睿这个败家子拿去还赌债。
那么,谢弘微的立场呢?他追求的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不是富,也不是均,而是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到底我们“患”的是什么?不是“不均”,也不是“贫”,而是“不安”,是自家人掀了桌子,是家国倾覆之祸。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一个字——安。
首先,谢弘微当然不能分走谢混家的财产,这不是他的本分,也不是他为晋陵公主打理家业的初心。其次,他也不必管殷睿夫妇怎么处置他们的财产,那不是他的责任。殷睿确实气人,但是,你如果要管,会管出新的问题。殷睿夫人都不管,轮不到你管。
豪门多恩怨,兄弟多反目,都是因为分配不均,分配不均,都是因为各人有自己的主观想法。要想分配均平,只有一个路径,就是兄弟反目,因为那是大家都竭尽全力打下来的,你说不公平,你拿本事再打。其结果,自然是家道倾覆。
在本书中,我们多次提到“不公平幻觉”,提到“不要公平,要和平”,这又是一个案例。在每一个伟大的家族,必有一个谢弘微这样的人,他做出了最大贡献,却愿意自己少拿或不拿。这样,其他人就算觉得分配不公,觉得自己吃亏了,他也不好意思说出来了。
谢弘微追求的,是安,是自己心安。旁观者不理解,因为他们心里装着那些财产,心疼那些财产,虽然是别人家的。而谢弘微心里根本没装着那些钱。
谢弘微的追求,就是求自己心安而已。
居仁行义,心安理得,大哉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