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自己很有感触,似曾相识,感觉自己也是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长大,曾经的我有时遇到挫折和不顺,也会在内心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给予自己所需的爱和支持。
但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成长和反思,我个人认为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永远都是在变化的,而生命体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所以在讲述我的成长经历和体会之前,先说明一下我的观点,一个在缺爱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的确会对他的成长经历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就如这个话题里很多朋友已经分享的那样。
但这种影响是一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的长短和负面影响程度最终也只会与我们自己有关。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必须能够具备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能力,如果我们想尽可能的减少因为在家庭中缺爱对自己的影响,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认知是一个相对快速的捷径。
我出生在一个七个孩子的大家庭,作为家里的老幺,虽然哥哥姐姐经常会羡慕我在家里很受宠,但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从家里得到我想要的那种爱和关怀。
父母是在四十岁时生下的我,我出生之后中国很快开始执行计划生育。父母没有什么文化,父亲在外面工作,母亲没有工作在家负责照看我们这些孩子,父母的关系很不好,相互看不上,几乎天天吵架。另外,我印象中的父亲几乎是天天在外面干活,从来没有陪伴过我,母亲则是负责家里做饭和做家务,也几乎没有什么时间陪我。
对于他们而言,只要能把我们这些孩子养大,孩子们有吃有穿的貌似就够了。虽然我现在已经能理解以他们过往的生活经历,这些目标和做法已经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所能够做的最好,但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之后,与同学的父母相比,我对他们的不满和抱怨越来越大。从小与同龄人相比,相对更加早熟,喜欢自己独处,不愿意交朋友。
因为家里比较穷,也比较自卑,从来不会邀请同学到家里来玩。也比较自立,上初中后自己就可以做饭。曾经也比较贪玩,但在一次和同学逃课出去玩扑克被老师批评后,感受到老师对我和对我家庭的嘲讽,开始发奋努力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开这个家,并且希望离家越远越好。
从小因为缺爱,我感觉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比较冷漠,虽然很多时候在外人看来我比较温柔和善,但我自己心里知道这些都是装出来的。此外自尊心相对会更强,比较“玻璃心”,很敏感,因为不懂爱也不会爱,所以对爱也比较恐惧;不敢轻易去爱,害怕在亲密关系受到伤害。
看到父母那样吵吵闹闹的过了一辈子,对婚姻和家庭充满了恐惧,曾经一度认为自己不会成家,独自过完一生就够了。所以虽然经常有热心的朋友帮忙介绍女朋友,但通常相处很短时间我就会找出各种不合适的理由提出分手,当然有时候也会认为自己对女孩不够用心,对方提出分手的。
直到30岁那年,因为单位组织的一次征婚活动,我遇到了我现在的媳妇,我们能够走到一起的最主要原因,是她对我非常的包容,一直主动在追我,确实应验了那句老话“女追男隔层纱”,最终确实是因为她对我的爱和关怀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只可惜婚后不久貌似我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就被她有效的进行了翻转。媳妇也是出生在一个孩子多的家庭,但与父母相处很好,我第一次到她们家里,看到她们一家人在吃饭和饭后都能在一起有说有笑的聊天开玩笑,心里还是满震撼的,心里也非常羡慕。婚后我们俩人的生活总的来说一直很甜蜜。
有了孩子之后,有时也会因为照看孩子等事情会有一些矛盾,但基本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因为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过自己想要的那种父爱,所以对儿子的陪伴和照顾我确实会更用心一些。但孩子到了四年级,面临小升初学习的这些事情,我开始变得异常的焦虑,看到孩子爱玩游戏,不那么用心学习,我很担心孩子因为玩游戏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所以每天工作之后回到家里,主要做的事情就是看着孩子的学习,但效果并不好,对于爱人因为总是更多的忙于自己的工作,对于孩子的学习没有像我那样用心,对她也充满了埋怨,俩人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直到参加了孩子学校组织的一次关于青春前期孩子的家庭感育策略讲座,我受到的震撼真的很大,通过那次讲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做个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自己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对家庭教育、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从那时开始我也开始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原生家庭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反思。
通过学习自己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世界的本质是关系,所有事情都与关系密不可分,而所有关系的核心则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是一切的源头。我们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如果我们总是埋怨父母当初的问题,这说明他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负责。责备父母确实可以让自己感到比较舒服,因为这些责备和埋怨可以把我们的问题合理化,把责任轻而易举地算到父母头上。但一旦我们明白,原谅父母是自己走向成熟和心 理独立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迈出了接受父母的第一步。
如何与父母和解,不再为自己在原生家庭没有获得充分的爱和关怀而抱怨,我自己总结的行动方案有以下几点:
1、首先学会接纳和原谅自己,然后再去接纳和原谅父母。
我们只有先接纳我们自己,我们才会有能力去接纳别人。我们需要接纳自己有时候可以不喜欢父母,接纳自己身上的缺点,也接纳父母身上的缺点。父母也是可以犯错的,我们可以不喜欢父母的行为,但这不影响我们尊重他们。毕竟我们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可以用已经长大的、成熟的自己来重新看待和父母的关系。
一旦我们能够开始接纳我们的父母,接受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们才更容易开始能真正打开自己的心门,让爱走入我们的生命中,也同时走出我们对父母的依赖。这是与父母和解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此外,有些父母之前的矛盾和关系相处模式的确会让我们对未来婚姻的看法和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但我们需要明白,父母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他们那一代人自己的无奈,需要他们自己通过成长去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幸福并不影响我们自己在未来的幸福。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的就是祝福和支持他们继续成长。
2、关注我们身上有哪些优点特质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继承了父母身上的哪些优秀特质。
在我们找到并能真正看到父母的这些优点、特质之后,感恩之心必然后油然产生。感谢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来到人世间。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曾经我一直抱怨父亲从小从来没有关注过我的成长,只是知道出去干活赚钱。
因为没有文化和工作能力,他一直在单位晚上做打更这个几乎没有人愿意做的工作,白天去收废品和捡一些废品去赚钱,家里的院子经常会被他收捡的废品占满,我觉得很丢人,到中学后我就不再想请同学到家里来玩,甚至不想让同学知道我家在哪里。
直到我研究生毕业工作后,和妈妈说起我上学的费用感觉总是很宽裕,每次开学,妈妈都能给我准备好充足的钱带去上学,妈妈是怎么做到的时候,妈妈告诉我上学需要的那些钱如果光靠父亲挣的工资肯定是不够的,幸好当时大多数人因为害怕丢人,收捡废品的人很少,所以父亲才能赚到相对多的钱,不仅解决了我上学的费用,包括两个哥哥结婚成家买房的费用也都是靠父亲赚的钱得以解决。我后来反思自己身上的不怕困难、勇于坚持、能很快适应生活的困境的品质确实都很像父亲。
3、永远关注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背后的正面动机。
使用OK原则,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方式并非出于他们的意愿,他们做那些事背后有着很多的因素。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缘于他们生命最初始被对待的方式,以及过去的记忆和往后人生的环境影响等等因素。
如果我们可以了解这点,与父母关系中发生的一切将变得可以被接受。接下来,就试着放下这些曾经带给我们痛苦的失落和伤害。其实父母是无意要伤害我们的,而是他们无力做得更好。而成长可以带给我们重新做选择的力量,用已经成熟的自己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回忆,淡化过去不愉快的经验。
家族治疗大师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它的感受,它对我们的冲击,同时改写它对我们的意义。”
无论我们的童年是艰难或幸福的,无论我们是在缺爱还是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我们都可以从其中得到一些宝贵的资本。而且学到用成人的眼光,去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将负面经验转化成正面的力量。
与父母的和解之路,可能是漫长的,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旅程。接纳和原谅父母,与其说是与原生家庭的父母和解,不如说是经过百转千回之后,终于懂得了与年少时那个不快乐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