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万物
“若说心无,念念常起。若说心有,念念不可得。念念常起,故为真。念念不可得,故为妄”
所以,心学中所谓修行,就是要止住一切外在的干扰与影响,从而达到“此心不动”的圣人之境,也唯“此心不动”,才有可能认识真正的“心”。
静中修心
当然,他所讲的“心”并不是指心脏,而是驱动我们言行与动念的那个“心”。
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心”,主要是指哲学意义上的“心”,而不是医学或物理上的心。
那么,哲学意义上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关于“心”,古代圣贤早已通过自身的体验总结出来了。
如明代的王阳明,就曾讲道“心即理”,意思是说,“心”的本质就是“理”,而“理”则是指一切理,也就是天理。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心”就是一切理或者天理。
也就是说,我们心内以生俱来就已具足一切理,跟圣贤一样,不多不少,不曾不减,换句话说,普通人与圣贤的区别,其实仅在于圣贤能够摆脱外在的一切干扰与影响,从而回归自“心”,而普通人则陷于自身所牵引出的欲望,迷失于“心”外。
正是有鉴于此,王阳明才提出了心学修行的目标,即此心不动。
什么叫此心不动呢?
其实此心有动,讲的是普通人无法停止自己躁动且容易受到外在一切牵引所处的状态,于是迷失于心外。
从另外方面讲,相由“心”生,一切万物皆由心造。
也就是说,“心”为体,万物为相,即由“心”之作用而产生的“相”,当然,这也是“相由心生”的道理。
在电视剧《天道》中,有一段戏是丁元英自问自答,即:
他问:心是什么?
继而他自己答道:心是愿望。
静里修心
进一步的说,我们人生的一切境遇,其实都是“心”的造就,无论是悲欢还是离合,皆是如此。
因此,“心”实际上才是一切万物或者现象之源。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一切知识与经验的关注点都在“心”外,即对于“心”外之物的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导致与“回归真正的心”背道而驰,于是距离“心”越来越远,最终越走越迷失。
正如日本四圣之一稻盛和夫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一样,人需要摆脱外在的干扰与影响,才能够让“心”有所专注,成就事业与人生的颠峰。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的一切哲学或正统宗教,几乎都是把“回归自心”当成追求的终极目标。
因为一旦“回归自心”,也就意味着找到本源,不再有任何迷惑,甚至成为一代圣贤。
而这正是哲学意义上的“心”。
修行的僧人
所以,我们今天探讨“心”,其实并不是为了探讨而探讨,而是试图拔开一切外在的干扰以及欲望的迷惑,最终实现自己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