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的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才把他看完,不过确实,前一段时间,我几乎不愿意看她的作品,因为实在受不了她的悲伤情怀。
读过了张爱玲的书,会知道她的文字细腻,我会想起细细的签字笔在白纸上划过的感觉,很渗人,可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有些感觉从她的笔头流露的并不浮夸。她的神奇之处就是把笔尖变成一个高倍放大镜,放大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情感,有时候我都会以为那会是每个角色的全部。她的笔尖又像一个话筒,时刻追问你言语情绪后的原因和结果。她似乎有她的逻辑,她在给你生活中每一个动作和心情贴上“存在标签”,就好像生活中每一个小细节便可以推知你的人格,这种看似合理的“存在标签”有时也会把你领向一种有些扭曲的世界,这也是当我心情低落时不愿看她的文字的原因了。
你一定不知道,看过她的故事,我的心中经历了多少个怀疑,验证然后才有结论。
当我读《郁金香》一段的时候,前面总觉得很空洞,也不知道作者用意如何,到最后我都在期待重逢的故事圆满。直到结局有了重逢,但是宝初的一句“这世界上的事原来都是这样不分黑白吗”让我心中顿生悲凉。这世间有多少你现在都还不能忘怀的美好,在别人的眼中却是别样的事实。
接下来我立即读了《多少恨》这一段,也许是上一段故事的铺垫,这一段悲伤的分离结局也真的让人格外体验到“多少恨”。可是转念一想,也只有这样的结局,才会是我想要的――如果往前走是不可挽回的遗憾,我宁愿选择转身不去亲手毁了我以后还可以珍惜的美好。
最后一个故事《花凋》,是我好久之前看的一段了。之所以印象深刻,全是因章云藩对郑川娥的绅士式的体贴与责任,确实少有,一句“我总是等着你的”不知道会让一个与命运争斗的人心生多少希望。重温这个故事,除了这升起又幻灭的希望,让我不得不去感受的还有川娥拥有的亲情。家人的虚伪和冷血,这才是她内心真正的挣扎。人生路里,她不能进,因为她没有进的时间,她也无法退,因为父亲姐妹从未有给过她退路。故事悲凉,让我想起前曾经看过的一句话:我真切的感受到家人对我的好,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不好。这话不及故事凌厉,却都是一种对亲情的怀疑,还是说人生尽头亲情真的会翻脸吗?我没有答案,也许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三个故事,让我反观自己的处境和心境。然后明白:许多时候我心中坚持的也就只是我坚持的而已,所以多一点对他人情感的包容;有时候,固执的去追求得到,反而会失去最初念想的美好,所以不如在最好的时候放手;偶尔看到美好事物也会出现了丑陋,也要一直相信美好,我把这视为信念,因为相信美好比确定他是否美好更为重要。因为相信美好才会有美好。
但这本书里,因为作者的细腻有了一个个悲剧,而我也被感染了一些伤感悲观,也对美好有了怀疑。但人生不能成为撰写的故事,故事因为细腻成为故事,可是人生有时需要粗犷,太多放大镜并不是太好,许多问题也不必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