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刘备的智囊团
第二章:马氏五常
第三章:马谡与姜维的明争暗斗
第四章:徒有虚名?未曾耳闻?
————
诸葛亮初次北伐时收降了天水姜伯约,紧接着发生了街亭之战。大胆想象:如果那时姜维没有出现,诸葛亮的腹心及重点培养的接班人马谡未必会死。马谡的战败恰巧赶在姜维投蜀之时,真是命运对他的捉弄。
————
刘备的智囊团
刘备的前半生一直缺少运筹帷幄的军师,他带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四处飘零,遇到难题只有与关羽计议(正如孙坚有程普),所以在徐州得到陈登的短暂辅佐之后,刘备对其依依不舍。
拙作以刘晔为主人公的小说《眠之蛇》中,陈登临行前给刘备的未来设计了一条明路:①让其积极寻找能够出谋划策的军师,②和所有反曹势力结盟,不遗余力地给曹操制造敌人和麻烦,借力打力,取得喘息的机会,伺机崛起。
实际上,刘备就是按照陈元龙的方案进行的,一开始投袁绍、奔刘表,得到卧龙之后,又联合孙权,依附刘璋,进而得到半个荆州和益州全部,建立蜀汉帝国。
在刘备逐步发展的征途中,徐庶(204年)、诸葛亮(207年)、庞统(210年)、法正(211年)陆续来到刘备的身边。刘备的势力空前强大,此四人算是可以与郭嘉、刘晔、贾诩、荀彧、荀攸、程昱匹敌的天才谋士。
然则,天不佑蜀,徐庶被迫离开了刘备,庞统在攻城时中伏而死,法正又于壮年病逝,到最后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独挑大梁。相比别国辅臣,诸葛亮更急需搜寻与徐庶、庞统、法正相称的人才。
有人云诸葛亮“智力”不如郭嘉、贾诩,此乃片面之见(孔明和郭嘉我都很喜欢)。诸葛亮不只是单纯的谋士,他需要考虑的军国大事比郭、贾多得多,这两人强于洞察人性、应变之术,但综合智力未必超过孔明,要知道内政外交、排兵布阵、天文地理、发明创造、诗文辞赋、琴棋书画也都属于宏观的“智力”范畴,而诸葛亮正如达芬奇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一个通晓万物、超越时代的全才。
————
马氏五常
马谡是襄阳马良的弟弟,兄弟俩很早就被孔明看重,并建议刘备将二人作为未来军师来培养。庞统随刘备入川时,诸葛亮镇守荆州,有意将马良留在身边,日述夜教,年少的马谡也时常伴随,虽然此时杨仪、蒋琬、费祎等文才也相继出现,但诸葛亮偏爱的只有马氏兄弟,也许对他们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庞统战死后,诸葛亮承担起辅佐刘备取川的重任,决定带马氏兄弟中的一人入川,增强其作战经验,最后他带了年纪较小的马谡前往,让马良跟随关羽留驻荆州。入川的战斗中,主战场在张飞那里,孔明身边的马谡并未获得实战经验。
数年后,关羽突起北伐,马良随军出征,多有良谋,但关羽不听马良建议,被东吴偷袭了后方,关羽、关平战死,马良跟随败军逃回西川,在准备复仇的几年间,马家兄弟短暂地团聚了。
刘备东征之时,诸葛亮安排马良随行,他希望马良的冷静思考可以让主公少犯错误,而且马良对荆州地形和吴国的情况较为了解,所以是最合适的谋士人选,这也成了马良和马谡的最后诀别。
夷陵之战中,马良的建策本可避免刘备战败,然则刘备因义弟的死悲怒万分,加上轻视陆逊,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又过于自负,所以才将良言置若罔闻,导致夷陵惨败。最终,马良随关公而去,战死在吴军的烈焰之中。
自伤一臂,使诸葛亮对马谡更加怜惜,把对马良的思念愧疚之情加于马谡一身,使马谡越发恃宠自负。
可以说,作为单纯的谋士(战略和计策),马良和马谡都可以胜任,智力分值都在90分上下,低于陈宫、蒋济、董昭等人,高于荆州地界的其他名士(如蒯良、蒯越兄弟)。
然而承一军之重,上战场做统帅,制定战术,指挥三军,则非二人所长。别说高傲固执的马谡是纸上谈兵,就算让谦虚谨慎的马良掌军,同样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古代,文人为帅并且功成名就的不是没有,魏晋时期确也出现了几位儒将,如诸葛亮、周瑜、陆逊父子、羊祜、杜预等,然则这样的不世出的天才毕竟少见。所以,马谡的失败并非是个人能力的不足,只是印证了文人难成大将的客观规律。
————
马谡与姜维的明争暗斗
此时马谡和姜维的异同如下:
相同点:
1青年才俊,气质非凡;
2乖巧听话,寄予厚望;
3蕙质兰心,敏于军事;
4经验不足,轻率浮躁。
不同点:
1马谡擅长计谋,姜维偏重武略;
2马谡灵言巧动,姜维单纯率真。
我曾写过一句趣谈:“如果没有收姜维,孔明舍不得斩马谡……身边的年轻小伙子必不可少。”
虽然只是句玩笑话,却侧面反映出诸葛亮对青年才俊(包括关兴、向宠)的重视,他希望找到自己的接班人。
其实马谡和姜维在历史上并没有过什么明争暗斗,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而且姜维在孔明在世时一直是暖男形象,处事低调,不会引起马谡的嫉妒。
而二人的并立在诸葛亮心中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如果未收姜维,诸葛亮即使想大义灭亲,也要深思熟虑马谡贴心助手的作用,可现在姜维的出现让马谡有了替代品,于是把心一横,忍痛割爱,将一直视为子弟的马谡军法处置。
这是马谡最不幸的地方,也可能是上天的命运安排。
————
徒有虚名?未曾耳闻?
再回顾一下马谡人生的最后辉光:
当马谡领军出征时,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人把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这只是演义里的描写,历史上与马谡对阵的是张郃,马谡在荆襄一带的“虚名”远不如当年的卧龙凤雏,张郃未必听说过这个人,也许他会说:“此人未曾耳闻,观其行军布阵,实乃庸才。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这样的对手易受敌人轻视,本来也许可以创造战场上的传奇。比如夷陵之战火烧连营的陆逊,曾给对手带来了致命一击。然而马谡却彻彻底底地失败了,失去了进攻中原的战略要地,还赔上了身家性命。
马氏五兄弟在荆州俱有才名,尤其马良、马谡都是素质修养较高的俊才,在我心目中均英俊潇洒、风度翩翩。马良在荆州成为关羽首辅,马谡也在益州受到诸葛亮的器重,二人本可接替庞统、法正成为谋主。
马良多次向关羽和刘备出谋献策,也在关键时刻劝阻他们犯错,但关羽、刘备都未听取马良之言而遭遇惨败,足以反衬其人之智。
马谡比兄长口齿伶俐,他的两次献策(南征的攻心之谋,北伐的离间之计)都被诸葛采纳。但他更擅长研究敌人心理,而非带兵打仗,他本可长期担任诸葛亮的腹心谋士,做郭嘉、刘晔一样的心理学家、敌情分析师,这才是最能发挥马谡潜能的事业。
我曾拿马谡和陆逊比较,他们的初阵都很有戏剧性,只不过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详见拙作《陆逊与马谡的不同命运(三国风云)》)。
不论是司马懿的那句“徒有虚名”,还是张郃所说的“未曾耳闻”,我都感觉到难以言喻的悲凉,仿佛置身于荒郊野外的刑场,看见马谡的头正在坠落,血腥味随着冷风四散而去。
那个清秀聪颖的青年才俊,陪伴在孔明身边能说会道的嘴,最终在秋叶飘零的枯木台阶之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014.8.24初稿 2018/1/2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