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经验——怎么确认“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标准是啥?
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序: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往往被低估
“你们的建议不被采纳,审计成果就等于0!”
“让你们来审计,不是为了提出问题,而是要找到解决方案!”
“为啥每次审计都是这些问题?为啥一直没有改进?你们提出的建议有什么用?”
估计大多数内审同行都经历过此类批评与说教!根源就出在审计建议的“采纳率”和审计问题的“整改率”上!
虽然经常被说教,但大家对审计建议的重视度仍旧不足,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评价仍旧集中在“审计发现”上。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些,对审计人员的考核也开始向“整改率”和“建议采纳率”方向倾斜!
图片
1.“审计整改”和“建议采纳率”并不完全在一个维度上
有的审计问题不需要有具体的整改措施,比如:风险提示类、偶然例外的批评(迟到,人为出错)等。但审计建议仍旧需要有:加强重视、严格管理、处罚等。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审计单位单独出具“整改措施”,审计建议中只需提到了“被审计单位应充分评估并制定解决方案!”。
大多数情况下,审计建议和整改措施是融为一体的,审计也要提出具体措施。
也有一些公司会将建议和整改措施分别列示:有整改要求的审计建议就是整改措施;没有整改要求的审计建议就只是建议,单独考评建议采纳率。
怎么分类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审计建议采纳率和整改措施的整改率。
2.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的标准?两个维度!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基于一位同行提出的困惑:“审计建议怎么算是被采纳了?”
可总结为两点:
(1)时间维度: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措施包括了审计建议,但还未开始执行,建议算不算采纳?
还是必须等整改完毕才算采纳?万一是有整改措施没有执行呢?
(2)实施维度: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方案,与审计建议并不完全一致,但效果达到了,审计建议算是被采纳了吗?
3.时间维度,我们经常遇到:“你们审计提出任何建议我都接受,但执不执行另说!”
之所以有“整改措施中已经包括了审计建议,为啥还不能算建议被采购?”的困惑,是因为被审计单位为了快点送走“瘟神”,为了不得罪或抹了审计的面子,当审计提出什么建议时他们都点头接受,省得继续找他们麻烦,至于后续整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被审计单位对你提出的建议或整改措施,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只要你不罚我,只要能让我过了眼下这道坎,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说到根儿上,还是审计的权威度不够!
所以,很多人在确定“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标准时,需要看“整改措施有没有被执行?有没有完成整改闭环?”没有完成闭环就不算被采纳!
但是,我们审计需要明确一点:只要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措施中包含了我们的审计建议,那就是被采纳了!
至于他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那就是整改维度的问题了。
就算事后他们说:“审计建议与业务实际不符,无法执行!”那也是整改问题,而不是“建议有没有被采购”的问题!
审计报告阶段,对“审计建议不被接受”的定义只有一点:“对方明确提出,你的建议不合理,我们反对!”,我们需要在审计报告中标记对方不接受的意见和原因。
在整改阶段,对“审计提出的整改措施没有执行”的情形,本质上不是建议不被采购,而是整改执行不到位,或遇到环境变化需要调整整改措施。
图片
4.实施维度:要区分强制整改措施、一般整改措施、参考性建议的区别
实际业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被审计单位说:”整改阶段,我们发现了更好的整改方案,如:更节省人力物力也能提升质量与效率,当然不必再严格参照审计报告执行了。”
这算不算审计建议被采纳了呢?要分情况:
(1)强制性整改措施:违规操作问题,必须得到纠正,不然损失会持续发生的。此时,只有整改程序高于审计建议的,才算建议被采购。
(2)一般的整改措施:一般性管理问题,需要纠偏的,如果他们采纳了另一个整改措施,并且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也算我们的建议被采购。
因为审计目的达到了:发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3)参照性整改措施:审计提出的措施只做为参考,比如:根据管理问题,需制度相关政策和制度,增加约束性条款,如:对于提前付合同款问题,可通过增加现场验收照片来控制“成果验收”。
此类审计建议,只是参照性的,被审计单位可以完全不参照你的建议,另外制定一套整改措施。
此时,也可认为审计建议被采购。
图片
5.结语
为什么出具审计报告前,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
就是为了避免你提出的整改措施,对方不接受或表面接受!
我们在出具审计报告前,一定要明确核实:“对方是否接受你的建议,是否接受报告里的整改措施!”而不是事后再分析是不是被采购!
只要接受报告了,后续所有未整改的问题,都是“整改不到位”或“调整整改措施”问题,而不是不接受审计建议。
应在制度内明确或在审计报告内提示:“如果被审计单位需要调整审计提出的整改措施,需要与审计部门沟通”,沟通后仍旧属于审计建议被采纳状态。
亲,多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