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这四年以来我常常反问自己:我教对了吗?作为语文老师我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语文,这个被认为最鸡肋的学科,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不止一个人这样问过我:汉语是母语,大家都会啊,你们语文到底在教什么?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毕业多年后,我们早已把知识点还给了老师,那些剩下的流淌在思想的血液中才是我们学会的吧。
语文,就是那股在心底汩汩流淌的温暖的力量。
故此,我以为,我的语文教育应给学生留下精神力量,兴趣和习惯,语言能力,文化。
为何把精神力量放在第一位?我常常在想在中学时代的我最渴望的是什么?让我们回到那个躁动的年纪,那大概是许多人情绪最不稳定、最迷茫、最无知的阶段——人生第一次精神危机。“语文”让我们在史铁生的笔下感受危机面前“温暖的力量”,在宗璞的笔下认识困难面前“生命的力量”,在苏轼的笔下明白“人生的境界”……课文的知识点也许很快就忘了,真善美却在我们心底凝成心泉。当我们遇到生存和精神危机时,“语文”便是生命的依托。
语文也许是最无用的,只静静地流淌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培养兴趣和习惯。教语文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就是学生爱上了语文,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爱上朗读。“语文原来这么有意思!”,这是我最得意的了。知识缺失了,还可以再补,再学,但如果兴趣没了,习惯没养成,语文教育就意味着失败。
留下语言能力——书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我想这也是外界质疑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学生学习了语文这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吗?作为语文老师本身都表达不好,书写不好,似乎很难有说服力。学生不会书写、表达、思考,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留下文化。最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书法培训,邝先华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单给我们讲书法的运笔、结构,更重视这些字背后的文化。比如“郭”的偏旁“阝”读音为fǔ。称"软耳刀"、"双耳旁"、"双耳刀"。在左为"左耳刀",在右为"右耳刀";同"阜"。"阜"的本义是土山,原始山坡的象形。“郭”的古意为山的东面。我想,这些也是我们语文应该交给学生的。
以上便是我从教四年的浅显认知了,以此告诫自己:语文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