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锦江剧场、悦来茶园
2-1 川剧三庆会剧社第一次纪念集会
四川戏曲界首次由艺人自主联合多家戏班艺员组建的川剧三庆会剧社。辛亥革命后,长乐、宴乐、悦乐等戏班联合组建了戏曲进步团体“三庆会”,是创建川剧剧种的一代先驱,并吸引了不少川西坝戏班的名艺人加盟。
史料: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都第一家新式戏园“可园”开设于会府北街(今忠烈祠北街)。
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都“戏曲改良公会”在周善培的倡导下,在华兴正街老郎庙成立,周任主办兼总管。该会以“改良戏曲、教育”为宗旨,引导劝勉戏班、戏园和伶人清除淫靡怪诞的演唱,“以正风俗”。
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都富商樊孔周集股成立悦来公司,在华兴街老郎庙旧址上建悦来茶园,成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成都最有影响的川剧演出场所。
民国元年(1912年),三庆会剧社在悦来茶园成立。三庆会由长乐、宴乐、怡乐、翠华、彩华高腔戏班和丝弦太洪班、昆曲舒颐班等联合组成。
民国8年(1919年), 四川省会警察局批准悦来茶园开业,三庆会剧社在此演出。
民国11年(1922年),王楚渊呈请四川省警察厅,悦来茶园开售女宾票一星期,限定楼座,男宾由华兴正街出入,女宾由梓潼桥街出入。
2-2 新式剧院悦来茶园
该园据说是新派改良川剧的发源地,亦是在周善培任劝业道期间推行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唱)。该园取“近悦远来”之义为川剧改良提供舞台。
2-3 三庆会所属升平堂部分师生合影
后排左:唐德彝、周名超、唐广体、萧楷臣。前排科生:左二唐荫甫、左四玉飞琼。三庆会最红火期间,华兴正街巷口挂满了黑漆木牌,上有铅粉写的演员名字和剧目。名角是一人一牌,稍次的是二人或数人一牌。到了大戏上演之前,每天的午台、晚台剧目和演员依序编为戏报,由昌福印刷公司用16开纸铅印,并在观众入场时散发一张。此外,还要用彩纸写明剧目及演员名字于重要路口张贴,以吸引人众。
2-4 成都川剧“戏窝子”锦江剧场
这座1909年落成的茶园型剧场,曾经作为著名川戏伶人团体三庆社的常驻演出地,见证了老成都人的茶话人生,也见证了川剧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辉煌。后来,悦来茶园改建成了锦江剧场。
史料:1950年底,著名川剧表演团体“三庆会”与启群、蜀声、蜀育三个川剧团联合组成成都大众川剧院。院长贾培之、熊金铭。
1952年10月6日~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西南演出代表团(川剧、滇剧)参加了观摩演出。川剧演出的《枊荫记》获剧本奖;《秋江》《评雪辩踪》获演出二等奖;周企何、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其他演员分获二、三等奖)……政务院总理出席闭幕式并讲话,后与获奖演员合影留念。
1954年11月7日,在原悦来茶园旧址上新建的锦江剧场落成开幕,由四川省川剧团演出《陆文龙》。
1959年7月30日,成都川剧演员陈书舫、杨淑英、李笑非、唐云峰、萧熙凤及重庆等地演职人员参加由文化部、四川省组织的“中国川剧团”,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演出。
有一种记忆,
让岁月永不褪色。
有一种痕迹,
饱含人文风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