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在《国王的演讲》的这部影片里讲述了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逝世,王位留给了患严重口吃的伯蒂公爵,伯蒂公爵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在大型仪式上丢丑。
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伯蒂公爵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于乔治六世伯蒂来说演讲就是要面对自己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口吃的问题,面对因不足带来的一切困扰,这就需要勇气。对于语言系统正常的人来说,正常说话可能无足轻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被忽略掉的事情,而这件事放到一个需要演讲,并有口吃障碍的乔治六世伯蒂身上却有些举步维艰。他的内心无数次挣扎,在演讲时总是自言自语却无法传达出任何的声音,让乔治六世伯蒂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那么伯蒂形成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6岁前:
1.原来用左手写字,强迫用右手。
2.O形腿强行用金属板固定带着走路。
3.小的时候遭到第一个保姆的虐待。
在伯蒂公爵幼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家人的爱,感受不到其他人给予的温暖,年龄太小无法反抗也不知道怎么反抗,害怕时无人倾诉,不敢告诉他人自己受到伤害而求助,幼小的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心理和身体同时遭到了迫害,并留下来口吃的毛病。
巨大的阴影留在了心里,这些阴影一直伴随他的成长。
在一些身有残疾的孩子身上,会有自卑心理 ,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让他们感觉没有安全感,逐渐向怪癖和内向或者也向凶残方向发展。内心认为自己总比健全的同龄人矮一截,遇事常缩手缩脚,缺乏面对的勇气,对未来丧失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
还有的孩子因为自己身有残疾会有孤僻心理, 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尤其是0-6岁的儿童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去面对,并加以改善呢?
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在我们的0-6岁时的成长, 因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家长的抚育,而形成不同的成长状态。
当我们已经成为一个成人的时候,家人对你的期待是否还让你受到困扰?你的生活总充满了嫉妒、竞争或不自信等元素吗?与别人交往时,你是否总会陷入同一种破坏性的模式中?
让《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来帮助你解疑答惑,这本书作为热销英国近 20 年的经典著作,受到《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击节叹赏,其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更是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与英国国民心理学家一起追寻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拆解自己人生的前 6 年。
作者将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书,将人生最早的 6 年拆解开,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一个人因何变得严厉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态或健康。0~6 个月的主题是自体感与自我界限,理应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否则可能自恋或产生反社会心理;0~3 岁的主题是关系模式,理应养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否则可能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3~6 岁主要涉及良心,理应学会兼顾自己和他人,否则可能过于墨守成规或叛逆。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童年的遭遇我们不可能重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深度了解我们童年的遭遇,正视它,面对它,来改变我们的现在,让我们的未来越来越好。
一、人生的剧本从0-3岁的关系模式开始
在幼儿0-3岁的时候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产生以下几种依恋的模式: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安全型四种模式。
不管你属于哪种模式,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导致的。在孩子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需求时,尤其时婴儿时期,孩子更多的感应是父母的拥抱,与父母产生的体感。当孩子自己感到不舒服或者有其他需求时,会发出不同的反应,一般就是啼哭。
而很多的家长是全职父母,这方面并没有给与太多。父母在上班期间由其他人帮忙看护孩子,看护人的责任心或者对看护理念的差异,可能导致孩子不适应,当孩子发出求助声时,得不到尽快的回应或者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回应,会在孩子的内心产生害怕、恐惧等不安全的感受。
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有以上的四种依恋模式出现,很小的时候可能表现不出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性格和情感上会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影响到成年后的生活、工作。
而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会更多地影响到孩子。
二、3-6岁是人生的良心剧本的认知和开始
每个人的内心都在进行持续的斗争、以调和一些相互竞争的需求。
良心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分别关乎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来管制本我(潜意识,代表欲望)。
在婴儿期开始稳步发展的第三系统有个“自我”。它不太重视道德、奉行现实原则,作为协调者,在贪婪的本能、一本正经的良心和外部世界的现实条件进行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良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本书把良心分为善良的良心、惩罚性良心、脆弱的良心共三种。
这些良心都是在成长中家长给与的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孩子所产生的成长方式的不同:
例如:
善良的良心:大部分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鼓励和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惩罚性良心:则是孩子做错事迁怒于家长,于是家长用一种体罚或语言过激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种惩罚。
脆弱的良心:对孩子的不认同,讥笑、嘲讽等等方式无意识地摧毁孩子的信心。
这些良心在会在3-6岁孩子的心里形成他自己的人生剧本,慢慢地演变成自己的人生。
那么,如何已经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后,以至于我们都已经成年,这些原生家庭的剧本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存在自己的生活中,后续还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的剧本呢?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前行呢?
三、通过内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人生剧本的作者
人生虽然不可以重来,但是,你想要改变,从现在开始,当下开始,为时不晚。
如果你总觉得已经晚了,来不及了,总是想“就这样吧”,当你的消极情绪打败了你的积极情绪,你就永远改变不了。
所以,按照书中介绍的几种方式,来修复自己的性格,扫除心理阴影及障碍。
作者介绍给我们以下几种方式:
1、当原生家庭给你造成了精神上的疾病并更加严重到由病变成症的时候,请及时就医。
2、通过创造实现内省,阅读小说和诗歌,观影等都能激发我们的内省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书写来创造自己的内省模式。
3、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内省,游戏可以驱除恐惧和冲突,游戏是让自己变得快乐的活动。
不管是书写还是娱乐,都是为了打开你内心的阴暗的那个角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裂缝,让病毒从裂缝中流出,让健康的因子去填充,填满。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在专业人士看来是一本接地气的书,在一般的读者看来,有些难懂,不是读不懂,是有些太正式,第一章从精神方面开始分析,当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后,深入地讲解了0-3岁的关系模式、3-6岁的良心剧本,最终原生家庭对0-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影响。
当越往后读,你就会越喜欢读,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是一部修复自身性格的好书,值得一读,多读,会有不一样的启发。看到过去,勇于面对痛苦,化解心中伤痕,奔向美好的未来。
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影响,原生家庭可能是原罪,但并不代表是你每次犯错的借口,即使你在原生家庭受到伤害,现在通过阅读本书你一样可以找到修复的方式,帮你走出阴影,减少你对下一代的不良影响。
如果,没有你还没有找到其他好的方法帮你修复性格,推荐你看看这本书,耐心地看下去,一定会有一种方法,帮你找到走出阴影的缺口,让阳光照进来。
让《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疗愈你的原生童年,写出自己的人生剧本。